―――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化
本报记者张晓红张玉凤
4月的中山大地,百花灿烂,生机盎然。4月30日上午,记者一行走进河北恒达体育健身器材体品小区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上忙碌着,生产秩序井然。
“以前,我们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品牌,但没有形成规模。自从我们与国内知名品牌的体品企业实施对接后,不但生产上规模,产品提升了档次,而且职工工资也比以前高了许多。”河北恒达体育健身器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寻求污染防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契合点时,突出做好有中生新这篇大文章,着力推进体品、钢网、塑料、铸造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的破而后立,涅磐重生。
据介绍,体品、钢网、塑料、铸造作为我市的四大传统产业,曾经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作出积极贡献,但由于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果对这类行业只是简单地关停取缔,势必会影响地方经济和群众收入。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当地行业特点,紧紧围绕如何将传统产业改造为现代产业开展调研。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并由环保专业人员组成多个课题组,多次深入各传统产业聚集地入户调查,全面了解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中存在的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不强、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分行业召开企业动员会等形式,阐明政府治理污染的决心和行业升级改造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企业主升级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企业主切实认识到:在污染防治的高压态势下,谁不改造升级,谁就会被淘汰;谁改造升级,谁就能取得长远发展。我市还对标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企业主到天津、上海等地参观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主升级改造的积极性。
为体品企业“增智慧”。体品产业是我市传统产业之一,兴起于清朝末年,上世纪80年代末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但由于大部分企业经营分散,真正拥有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寥寥无几,导致市场主导权和竞争力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体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全面打响了体品产业升级战,启动了河北恒达体育健身器材项目,并且一举新增52家规上企业,现在部分企业已建成投产,今年该项目将全面竣工。
为塑料企业改造“搭平台”。塑料再生资源产业由于存在着污染顽疾,面临着不治就死的局面。为促进塑料行业转型升级,我市规划占地10000余亩,总投资上百亿元的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塑料产业园区)项目启动。项目建成后,塑料企业将全部入园生产,实现统一治污。现在已入驻企业70多家,保住了这个产业的血脉和根本。
以环保倒逼落实环境保护“底线”。我市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的思路,旗帜鲜明地支持旭阳、国华在定州的发展。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专款支持旭阳上环保项目,并先后与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多家科研机构和技术转移平台,在旭阳焦化、荣鼎化工等企业挂牌天津大学知名学者工作站,气体异常排放、焦炉煤气发电等难题顺利解决。定洲国华电厂600兆瓦机组在京津冀首家实现近零排放。
实施重点改造工程,拆除铸造企业小型冲天炉,完成137家钢网、铸造等企业煤改电、煤改气升级改造,全市传统产业不仅没有萎缩,而且新增规上企业50家。
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去年我市形成了超50亿元产业集群1个,超30亿元产业集群3个,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8个示范集群之一。全市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较大幅度削减,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传统行业通过技改升级焕发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为实现全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