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农业>>

合作社: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时间:2015-12-10 09:16:25  来源:  作者:

 
 
    
 
    

截至11月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84家,注册成员10795人,直接带动农户15万户,累计注册资金23.1亿元,涉及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苗木花卉、农机等多个行业。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合作社究竟如何服务“三农”呢?本报记者走进几家农民合作社,近距离一探究竟。政策扶持,破解“三农”问题农民合作社迅猛发展
室外寒风刺骨,草木尽枯,而在市兴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绿意盎然,已经坐果的西红柿长势正旺,几只蜜蜂在淡黄色的花朵间穿梭忙碌;一大片绿油油的黄瓜、草莓秧苗长势喜人。
合作社负责人张进刚告诉记者,他们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目前形成了以鸡蛋、肉牛、温室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主打的种养一体化产业链,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兴莲、廉颇台商标,兴莲牌蛋鸡、西红柿、黄瓜等还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其中西红柿、黄瓜、豆角、甜瓜等4个产品,还获得有机转换认证。2014年,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目前已发展会员52人,会员户均年收入6―7万元。
邢邑镇南木楼村民李辉,2009年成立了农牧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植面积3800亩,总投资1.2亿元,主要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年产值达1300万元。
东旺镇五女集村养殖大户李永,成立了永顺家禽养殖技术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经营,实现了家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
目前,在中山大地,随着一个个农民合作社的建立,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种植、养殖产业随之繁荣发展起来。
那么,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缘于何时?这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自发组建了以技术、信息、购销服务为内容的各种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从而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由此,开启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之路。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着手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等系列优惠政策,从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用地用电、金融信贷等方面,为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农民合作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如今,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林果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导农民由“单兵作战”走向了“抱团发展”。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带领农民“抱团”致富
农民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实现了生产规模化、产品优质化、销售网络化、服务一体化的“四化”经营模式,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2014年4月成立的市冠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采用“上连企业和市场,下连农户和基地”的模式经营,已吸收入社农户50户,注册资金5000万元。目前,已形成优质农产品种植、畜禽养殖、特色风情农业采摘和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日前,记者在息冢镇王莽村见到村民杨如青。他今年40岁了,是村里成立合作社的“第一人”。提及当初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杨如青感慨地说:“这些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公众的焦点,大家都希望能吃上安全、放心的粮食、蔬菜、肉蛋等食品。”于是,他与几位种植大户联手,成立了冠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依托传统产业发展粉条加工,迈出了组织农户应对大市场的第一步。
杨如青的目标是:生产让市民吃着放心的食品。现在,合作社年加工红薯粉条600吨,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红薯粉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冠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包装红薯粉条。
合作社社员杨振平说:“我们村原来穷,杨如青带领大家成立合作社后,村里一些人富了起来。”
市冠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仅是我市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支持鼓励一批致富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技术、信息、资金、销售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奶牛养殖、苗木花卉等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合作社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和领跑者。
同时,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规范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标准入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重点在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制定质量标准,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叫响了定州特色品牌。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渠道、统一开拓市场等方式,破解了家庭分散经营的弊端,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融资困难,缺少劳动力和人才诸多考验实现“突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作社让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似乎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首先是贷款融资问题,其次是提升产品附加值问题,三是农田水利设施相对滞后问题。
虽然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但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中见还是忧心忡忡。“我就遇到了资金和人才难题。”他说,“我们的土地是流转来的,算是租种的,不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他还说,由于农业种植投入大,土地租金也需要提前支付,他几次想扩大土地流转规模,都因为资金问题罢手了。
无独有偶,杨如青同样遇到了资金“瓶颈”。虽然他多次到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咨询,但最终也没能解决。
日前,在西城乡解家庄村,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人解永正在储存大白菜。他告诉记者,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到厂里去上班了,干农活的多是老年人。
这并非个别现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合作社工作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年轻男劳力很少。
解永还告诉记者,大多数合作社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信息获取平台,信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无法对产品进行检测、储运及信息传递等。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益不高、待遇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无法吸引并留住人才,影响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探索无止境,创新赢未来。农民合作社一定会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收获越来越多的成果和经验,必将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群众的青睐。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