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农业>>

赶着牛羊奔小康―――号头庄回族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时间:2016-11-30 10:01:17  来源:  作者:

 

图为贫困户白坤正在喂羊。记者程文昭摄
    □本报记者程文昭 聂资滨
    “大娘,最近身体好点不?”
    “家里的牛长得怎么样?”
    “这阵子遇到啥问题没有?”
    “再过几天,乡里申请的扶贫款就要下来了。”
    ……
    在号头庄回族乡,乡扶贫工作组成员时常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扶贫项目推进情况。
    盘点系统定基数、进村入户找真贫、逐村逐户建档案、因村因户定措施、整改落实入系统……自精准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后,号头庄回族乡精准发力,精准保障,全力推进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关键是精准识别。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情况开展帮扶?这是精准扶贫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号头庄回族乡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首先,村民提出申请,各村民小组汇总后申报,再通过村民代表、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两委”班子成员、包村干部进行推选,最后确定贫困户,还要张榜公示,最后逐级上报乡镇、市里审核,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由村民选出的贫困户,我们还要逐一调查、核实,确保让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得到帮扶。”号头庄回族乡乡长马立鹏说。通过这一方法,该乡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03户、664人。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只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如何让贫困户尽快脱贫,才是根本的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203户贫困户中,大多是因病因残致贫。”乡民政所所长刘宁说,“而近一半的贫困户,有能力也有意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
    在广泛走访、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产业扶贫;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策兜底的方式扶贫。号头庄回族乡作为我市唯一的民族乡,拥有奶牛养殖、谷米加工、中药材种植等传统产业,许多农民都靠这些产业发家致富。
    通过充分沟通,10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决定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我们乡有近20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大部分村民都养过牛羊。让贫困户养牛羊,既符合乡情实际,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也比较简单。”刘宁说,“平均每户还能得到2500多元的补助。”
    吴定庄村民白坤就是102户立项帮扶的贫困户之一。去年,白坤的妻子突发疾病去世,留下了年仅3岁的幼子。在伤心之余,大额的医药费让这个家雪上加霜。
    “这次,精准扶贫真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在乡里的帮助下,我家重新买了23只羊。”白坤边喂羊边说,“这不,还不到一年时间,圈里就添了12只小羊。”
    在吴定庄,共有10户贫困户,其中2户贫困户养羊,5户贫困户养牛。“现在买一只两个月左右的小羊要200多元,养一年,就可以卖1000多元,如果下了小羊,还能赚得更多。”吴定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刚介绍说。
    像这样的产业扶贫,基本覆盖了全乡。在号头庄村马彦宗家,年初刚买的2头小牛,如今已是膘肥体壮。“我家以前就养牛,后来老伴生病,家里花了11万多元,牛也养不起了。”马彦宗说,“去年,乡里的工作人员来我家走访,问我愿不愿意继续养牛,如果我养牛,就帮我申请一部分补助。”
    马彦宗买的两头牛,总共花了1.3万元。平时喂的都是自己家的秸秆和玉米,基本上不需要另外购买饲料。等牛长大后,一头牛就能卖1万多元。“我相信,只要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摘掉贫困的帽子。”马彦宗充满信心地说。
    为了确保扶贫产业见效益,贫困户增收入,乡工作人员经常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解决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降低养殖风险。“我们组织了2次养殖技术培训,邀请了河北农大教授讲课。”刘宁说。
    产业扶贫“造血”,政策兜底惠民。除了扶持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外,号头庄回族乡对剩余的101户贫困户通过政策兜底的方式脱贫。这101户贫困户,大部分都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老人、失独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有40户原来是低保户,61户未纳入低保。“我们将61户全部纳入了低保范畴,同时按要求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坚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马立鹏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