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农业>>

好政策就是农民的“致富经”

时间:2017-10-24 14:02:14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赵海涛、程文昭
    10月20日,深秋的广袤田野已褪尽了绿装,但此时的乡村却愈加亮丽。一垛垛金黄的玉米堆满院子,这也是一年中农家最喜悦的时刻。
    走进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拖拉机、播种机、深松机、玉米收割机……各式各样的农机沿墙排列整齐,就像整装待发的钢铁战士。
    “正是靠着这些大家伙,我们种田人才‘牛’起来。”46岁的王中见是长安路韩家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说起话来总是带着憨厚朴实的笑容。
    2011年,王中见注册成立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那一年,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仅有5户,农机具5台。“刚开始,我们的主要业务就是夏秋两季收割。可每到农闲时就没活了,社员们的收入也少。”王中见说,2013年合作社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小麦和玉米。
    “大伙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种小麦、播玉米、干农活都得心应手。再加上这几年国家出台了鼓励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合作社的规模和体量不断壮大。”王中见说。
    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创业时的5台农机,发展到现在的各类农机设备38台(套),拥有农机服务队5支、植保服务队3支。合作社还拥有管理人员5名、专业技术人员8名,并建成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1个、容量达5000吨的粮食收储库1座,实现了粮食生产、收获、耕种及田间管理全程机械化作业。
    2014年,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合作社。然而,合作社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2016年夏收前,合作社要购买一台粮食烘干机,还要筹集粮食收购金,急需100多万元资金。由于合作社农机具投入属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资金数额大、风险大、见效慢等特点,许多银行都不愿意接收此类贷款。王中见跑遍市区银行,最终还是没能贷到款。
    “那段日子真是愁白了头。机器要买,项目要上,可手里就是没钱!”说起那段艰难岁月,王中见感慨颇多,“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融资难、融资贵!”
    针对全市农业合作社面临的资金难题,2016年,市政府联合多个部门,适时推出了以财政资金做担保,以银行贷款为基础,以保证保险为保障的“政银保”惠农贷款项目,帮助众多农业合作社解决融资难题。“通过‘政银保’,我顺利贷到150万元。当年,粮食烘干机买上了,新机具也添上了!”王中见兴奋地为“政银保”点“赞”。
    “合作社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都是沾了国家好政策的光。”王中见高兴地说,“政银保”为合作社解决了融资难题,种粮的各项政策补贴,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合作社的生产成本。
    这位种地“把式”算了一笔成本账:今年,合作社领到由政府补贴的节水抗旱优质麦种24000斤,这些种子能播种800多亩,占合作社总播种总面积的45%。
    “除了种子有补贴以外,我们从2014年开始就领取农药、化肥、农机等各种农资补贴。今年,购买联合收割机时,还享受到每台10万元,共计100万元的农机补贴。”抚摸着院内10台崭新的玉米联合收割机,王中见的脸上乐开花。
    2016年,虽然小麦市场价格仅为每斤1.14元,但地里的收入依然不差,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小麦托市收购政策。王中见以每斤1.18元的价格,把1000吨小麦全部卖给粮食储备库。“一斤小麦多卖了4分钱,1000吨就差了8万元!”王中见说,从源头上降低成本,有政策托底做保障,他种田的腰杆更硬了。
    实施土地流转经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的不仅是生产效率,还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村民张新江70多岁,干农活儿已是心有余却力不足,他早早便把自家的8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张新江说:“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从种到收都不用管,每年合作社按850斤小麦的标准给我们补贴,每亩地差不多能拿到1000元左右。”
    在韩家庄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共有100多户。“我家4亩地,也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不动一镐一锄,坐在家里就能收入几千块钱。”村民张会芹说,“而且,我还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也有3000元的收入,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我们这些种粮大户都吃了一颗‘定心丸’。王中见笑着说,“2016年我们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我们一定要用足用活党的好政策,种安全粮、种放心粮,让党支部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堡垒。”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