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雪浪斋>>

开元寺塔

时间:2016-01-19 16:51:17  来源:  作者:

 

 

修缮一新的开元寺塔
三、塔的趣闻轶事
定州开元寺塔,宋清两代是僧道徒和广大民众朝拜游览的胜地。每当晴日,碧空万里,游人如织,登高远眺,西北方曲阳一带的嘉山尽收眼底;在塔的正南方,可一眼望到距城50华里的大沙河,波光粼粼的河水象一条银色的缎带,横卧在平坦的大地上。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登临宝塔以抒胸怀。元朝诗人滕安上曾写《登塔》诗一首,表达自己登塔的感受和心情,诗中写到:“举飘接云汉,醇然玉色醪。不饮亦自醉,烈烈风生袍”,“则足焦石原,山林笑吾曹。安得生羽翼,高飞弄云撤。”
明朝李溥在一首《料敌塔》诗中也写到:“高插青云人望遥,开元犹自记前朝。横簪斗宿星垂弁,俯视虹霓带束腰。几度跻攀临绝顶,等闲谈笑薄层霄,唐文宋墨今如昨,披读临风酌酒勺”。明宣德年间(1426-1435)知州袁碹曾登临开元寺塔,以这样的诗句描写当时的心情:“每上穹然绝顶处,固疑身到碧虚中。”另有巡按西史龚樊贤诗句:“缓步浮屠百丈中,荡怀柳絮杏花风。身从十二楼边过,目尽三千世界空。何处尘缘能拂我,此间心与太虚通。有时跨鹤还来上,更上青天第一重。”
由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段时间登塔远望受到了一些影响,然而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我们热切的企待着那天,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水还是清的,天还是蓝的,山川依然那么秀美,站在巍峨的定州宝塔顶依然会感受到:“不饮亦自醉,烈烈风生袍”的豁然爽清,追寻:“安得生羽翼,高飞弄云撤”的神韵高远。
登塔远眺亦是民众过年节时生活中的乐事,人们登塔既能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能陶冶情操。登塔曾使多少人留恋忘返,曾使多少人终生不忘。
星转斗移,风雨沧桑。光绪十年(1884年)6月,开元寺塔在强烈的地震冲击下,耸立了800余年的塔身东北侧,从上至下坍塌坠落。据说,塔坍塌前数日巨大的塔身顶端不断喷发出黄褐色的灰尘,直冲云霄。这奇异的情景,使人们大惊失色,有人竟疑神疑鬼“天崩地裂,人要灭亡”,甚至有人传出“800年前,压在塔下深井里的一条巨鳌就要翻江倒海”。
然而就在人们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塔的东北角终于坠落下来,除了一部分碎砖瓦从80多米高的顶处散落下来,整个塔的东北侧,象依偎着强大的“母体”,顺势滑落下来,以后再也没有别的动静。“杞人忧天”的沸沸扬扬才算告一段落。对于塔的坠落众说纷纭,有的甚至充满传奇色彩,特别是对如何修复塔东北侧,人们也曾寄予了许多美好愿望,流传着天兵天将以及鲁班师傅修塔的动人传说。
历史上,开元寺塔曾进行过多次维修。明成化14年(1478年)御用监梁、典薄罗钦,知州韩文等合修一次。万历45年(1617年)有庞子文捐资重修三年乃成。万历未至天启初(1619-1621年)连遭地震,佛店村五子云捐金重修。清顺治13年(1656年),巡道刘兴汉复修之。
而真正对定州塔的全面修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多次拔款维修,特别1986年,国家级有名的古建筑专家、力学家、设计专家云集定州。修塔的主持人、设计人由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崔兆忠担任。经过深入的勘查测绘提出了几个方案,同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设计。各位专家对修复古塔进行了周密审慎的科学论证,设计方案严格筛选后才最后定稿。与此同时,修塔的初步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110000根质地优良的杉木架杆以及其它建筑材料源源不断运往工地。上百名训练有素的建筑工人及施工工程技术人员一丝不苟地将一根根架杆紧围古塔四周,牢固地组合成一座高84米的庞然大物。远远望去,只见木架林立不见古塔踪影。
据有关专家预测,定州开元寺塔的修复,特别是对古塔莉匕角的还原,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工程质量上,都要科学的决策,用最优质的材料,最优良的施工,任何工作上的疏忽,都会导致修复古塔的千古遗恨。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国家文物局工程技术专家组长罗哲文几次来定州视察建塔情况,并为定州开元寺塔题写了“中华第一塔”。
(据《定州揽胜》作者:李志惠)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