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文物旅游篇
60年风雨兼程,60年成就辉煌。
从建国初期的571件文物到现在的馆藏文物达5万余件,居河北省县级市首位;从解放初期的文物古迹像无人认养的“孤儿”,到现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保护,发展到国家、省级、市级文保单位75处;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普查、梳理,到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积极培育民间文化市场,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从单纯的文物发掘保护,到整合文物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观光,规划建设以“河北文博园”为核心的“城中城”,打造新兴区域旅游核心区……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文化文物旅游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旅游业从零起步,由小到大,随着以“河北文博园”为核心的“城中城”的规划建设和文物、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我市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旅游业风生水起,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交通独特,遗存了众多的不同时期的名胜古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加大对文物的发掘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1947年春,当初的县人民政府仅仅从旧政权文物管理所接收了移交的239种571件文物。从50年代开始,我市配合省文物部门相继发掘整理了中山简王刘焉墓、“三盘山”中山汉墓、宋代静志寺塔基地宫、中山穆王刘畅墓等多个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刻、陶器及珍贵文物。尤其在90年代,我市文物勘探部门对定州货场进行勘探,发现古墓葬108座,对墓葬发掘清理后,出土文物350余件,对研究晚商时期历史、文化在北方的文明进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工作十大重大发现之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历史遗产的修缮保护,推进文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多方筹措资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对开元寺塔、贡院、南城门等文物古迹的主体修复工程,并向外开放。同时,为全面保护定州古城,进一步弘扬古城文化,我市完善法律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定州古城的实际,先后制定了《关于培创文物旅游优势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暂行规定》、《定州市城区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定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定,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
同时,我市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把民间文化艺术作为特色品牌加以保护和弘扬,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成立中山文化研究会,开展中山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廉颇、刘禹锡、苏东坡、王实甫、晏阳初、张寒晖、王森然等文化名人的历史遗存,彰显定州人文精神;对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详细整理其来历传承、表演技巧、艺术形式、经典曲目,出版图书音像资料,推介优秀表演艺人,赋予我市旅游更多的文化基因,搭建向世界展示“古中山文化”的大舞台。定州秧歌、子位吹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州架鼓、花张蒙道教音乐、邢邑花会、张长明雕刻被列入保定市非物质文物遗产名录,中山松醪、金牛眼药、定州焖子、鳌山灯、窑炉烧饼、定州年年转、西留春柴造林锁呐制作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我市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已鉴定出国宝3件,国家一、二、三级文物680多件。我市已成为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县,荣膺省级历史
整合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初具雏形
“旅游”这两个字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旅行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团出游、自驾车出游等灵活多样的出游方式,也让更多的市民饱览国家各地的绮丽风光。
为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开发,使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市“千年古县”、“绿色生态”等旅游资源优势,以“中山古国、华北绿都”为旅游品牌,下大力狠抓旅游业软硬环境,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文物景点开发力度加大。我市依托文化、文物、生态、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聘请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旅游开发研究中心,启动休闲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整合旅游资源。依托古城风貌,以“古城、三园、八景”为特色,建设文物旅游核心区,谋划建设河北文博园、中山民俗园和大宋众春园,对文庙、汉中山王墓、王灏庄园、大道观、清真寺、白果树、八角井、雪浪斋等分散景点合理规划,串点成线,恢复定州传统的八大景观。如今,我市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定州文庙、黄家葡萄酒庄,国家2A级旅游景区2处—永发诚信畜牧生态园、定州伊利乳业工业园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黄家葡萄酒庄,定州开元寺塔、定州贡院、南城门、中山汉墓(石刻馆)等景点均对外开放,中山公园、张寒晖文化广场、清风店烈士陵园、北疃烈士陵园等景点还免费对外开放。
特色文化、生态、工业旅游亮点凸显。我市依托文化底蕴,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成立中山文化研究会,深入开展中山文化研究,扶持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科举制度研讨会,充分挖掘全市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全市旅游的文化内涵。依托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家葡萄酒庄,做大以葡萄采摘、品酒为重点的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集种植示范、加工酿造、观光游览、科技推广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景区;加快建设华北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东旺桃园为核心的万亩桃花观光区,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态园;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全社会投资旅游事业,开发建设了伊利乳业工业园区、永发诚信畜牧生态园景区。
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我市结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依托“千年古县”和绿色生态游的优势,编制旅游宣传册,广泛宣传,在京、津、石等重点城市召开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拓展了京津冀旅游客源市场。同时,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定州贡院、开元寺塔、定州文庙等旅游景点的硬化、绿化、星级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使旅游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先后建设了晏阳初文化广场、苏东坡文化广场、中山公园及定州国际酒店,启动星级旅游饭店的申报评定工作,聘请知名导游和礼仪教师对景点讲解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了我市的旅游接待水平。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我市的旅游知名度逐年提高,连年都吸引近10万游客来我市旅游观光,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城中城打造区域旅游核心区
我市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的条件。但我市旅游资源分散、设施环境较差,丰富的文物资源还没有形成优势旅游产业。
鉴于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谋划建设河北文博园,总占地1512亩,总投资25亿元,综合开发开元寺塔、贡院、南城门、大道观、晏阳初旧居等文物资源,建设定州博物馆和展示河北民间文物的博览园,以“汉文化”为特色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建设5A级景区,打造省会“后花园”和京南旅游目的地。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河北文博园一期工程拆迁工作接近尾声,一个“有定州特色、有文化个性、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的5A级景区将成为定州这个古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城市“金名片”。
同时,我市积极谋划中山民俗园和大宋众春园,对文庙、汉中山王墓、王灏庄园、大道观、清真寺、白果树、八角井、雪浪斋等分散景点合理规划,串点成线,恢复定州传统的八大景观,一个“古城、三园、八景”特色鲜明的文物旅游核心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进一步加大对周边县市景区的整合开发,规划了以我市为中心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线路,积极打造区域旅游核心区,京南华北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我市旅游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会有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我市观光旅游,一座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将矗立在中山大地。 记者 李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