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山文化研究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时间:2015-01-20 14:22:33  来源:  作者:

编者按:李春林2014年12月13日,由光明日报社、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山文化研究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定州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也是中山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承地。当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共计50余人齐聚定州,围绕中山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与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中山文化是中山地域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以和合思想为母体,以人本价值为前提,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原则,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产物和结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交融、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媲美的传统文化体系。深入开展对中山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对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今日特刊发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就弘扬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为此,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四个“讲清楚”,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阐述了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关于对待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这一重要指示,也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起源于河北中部,一直延续传承至今的中山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集中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山文化研究的关系,目的就是深入挖掘、整理、丰富中山文化,认真探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弘扬中山文化精神,打造中山文化品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我们定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这个研讨会还是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刚才,赵书记做了一个很好的讲话,这个讲话思路很开阔。应该说领导同志要有战略思维,所谓的战略思维就是要有两个眼光,一个是历史的眼光,一个是世界的眼光,赵书记刚才的讲话就很有历史的眼光也很有世界的眼光。我们开这个研讨会绝对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最后的落脚点还是通过研究我们中山文化,研究我们定州地区的传统文化,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来为定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实务部门的同志和我们搞学术研究的同志在一起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一定能发挥我们理论研讨的最大效益。
谈到河北的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根基上,这个说到了很关键的一个点上。我们国家有一本很好的杂志,甘肃省主办的刊物《读者》(以前叫《读者文摘》),他们前一段时间在北京开了一个研讨会,研讨《读者》现象。一个杂志三十多年一直保持中国期刊的排头兵位置,它到底是什么经验?与会者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归纳到一点:《读者》的成功,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自信。编辑部三十多年换了十几任主编,每一任主编上来都不另起炉灶,都是按照《读者》原来的路数办下去,因为他们很自信。《读者》杂志如果说一任主编一任搞法的话,这个杂志早就不行了。我们河北省的文化底蕴这么深厚,现在从省委到省委宣传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方案。带着对河北文化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还有刚才我们书记和吴部长讲的激情,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既有我们社科院卜处长这样庙堂之上翰林院的学者,也有我们河北各地的民间的研究工作者,加上我们政府的领导同志,三股力量合在一起,一定能把我们定州的文化、我们中山古国的文化、我们河北的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文化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出成果:一个是物质文化、一个是制度文化、一个是精神文化。这个框架定的非常好,希望我们中山文化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里,在中山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结出一批扎扎实实的成果。说到中山文化的几个特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民族融合当中达成一种国家认同,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讲中华民族各民族融合,体现到国家认同的层面上来讲,我们中华文化的问题显得很紧迫、很重要。比如,我们发过一篇文章,北师大的老校长陈垣先生的一个学生给他整理生前没有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陈先生晚年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去研究中国古代的姓氏。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说我们汉人的百家姓也罢,千家姓也罢,这么多汉人的姓氏,研究的结论是不能说百分之百,起码百分之九十九汉人的每个姓的血统都不是纯正的,都有其他民族的融血在里头。比如说,我们商代、周代的祖先里边,包括王族里边都有羌人的血统,包括贵族姜太公,他也是羌人的后代。研究到最后,我们汉族所有的姓氏基本上没有一个是纯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各民族交融互通的结果。说到我们在文化研究中还要实现三个认同的统一,即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光明日报》是一个老报,创刊自1949年6月16号。我们给《光明日报》的定位,概括成两句话:以思想文化为宣传报导特色,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一直是这个定位,这么个特色。现在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宣部代管。创刊65周年来,《光明日报》在思想文化宣传上一直在全国媒体当中走在前面,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更是十分重视。文化大革命以前,《光明日报》就是以这个文史哲学为首的学术专刊见长。毛主席说过:“我看《光明日报》,主要是看文史哲学这几个专刊。”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越来越重视,除了传统的专刊之外办了好多新的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专刊。比如,我们办了一个国学版,这是全国平面媒体当中唯一的一个国学版。我们还办了一个光明讲坛。这个光明讲坛就是每次请一个学者来做一个整版的演讲,也是以传统文化为主,在宣传报道上,这几年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上面,传媒投入了很多精力,特别是在寻找弘扬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怎么沟联,在这上面找一些抓手来做一些具体的报导。一个是我们开了一个专栏叫《校训的故事》,讲各个大学的校训背后的故事。在大学校园里边怎么把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勾联起来。这个专栏得到了中央级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我们搞了一个多月以后,中央领导指示中央电视台跟进。因为在校园里面搞这个校训教育已经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另外,我们搞了一个叫新乡贤新农村,中国古代这个乡贤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成功人士退休、功成名就以后,回乡去办学校、办慈善机构、办文化机构,来做乡贤,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在新时代,我们怎么提倡新乡,提倡成功人士回家乡去做功德,这个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也在让有关的中央新闻单位推进。类似我们做了很多这种具体的报道。另外,我们最近在跟山东省合作搞这个乡村儒学,孔孟之乡嘛。山东这几年在抓这个乡村儒学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报社正在一方面做宣传报道,一方面报社介入参与他们在鲁南地区建立乡村儒学的常设机构。组织一批专家学者长期在那坚持搞乡村儒学。这次来定州,我们也想继续关注支持定州的文化建设。如果方便的话,我们也可以介入一些定州的文化建设。
昨天在定州看了五处国保级文保单位,确实是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我们这个开元寺塔,我们的贡院,我们的文庙,我们的汉墓,那用现在的话说都是“高大上”,都是在全国同类里边,处在最高水平上,确实是底蕴非常深厚,基础非常好。我们做这个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一定大有文章可做,一定大有作为。另外,晏阳初故居将来在定州搞城市文化标志性人物方面很重要。我们定州现在对晏阳初文化的挖掘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搞近现代文化研究的都知道,近现代文化史上应该说有三个圣人:一个是陶行之,一个是晏阳初,还有一个就是梁漱明,都是接地气深入民间的,那么大的资质文者和平民在一起。你看梁漱明在邹城搞乡村建设,陶行之先生在搞生活教育,晏阳初先生搞平民教育,那正是我们民国时期的三个文化圣人。现在相比之下呢,这次山东在搞这个乡村儒学,就是当时梁先生搞乡村建设的那个地方。一帮学者在继承梁先生的遗志,在搞乡村儒学,现在搞得很好。然后陶行之先生就更不用说了,在江苏小庄师范学院继续办得很好。在他老家又办了很多“行之学校”。在北京有陶行之研究会,有陶行之基金会,在教育届有关陶行之的活动很多。相比之下,晏先生这个纪念性的活动少一些、明显得少一些。我们定州的文化从先秦到近代这个文脉是没有断的,一直是延续下来的,包括像晏阳初先生的研究和传承都是我们大的文化工程当中的一部分。如果说可能的话,晏先生可能作为我们定州的一个文化形象大使,尤其是像晏先生的这些思想很契合现在这个时代需求。七八十年前他的东西完全没有过时,完全是超前的。
今后,《光明日报》会更加热情的来关注定州的文化建设,支持定州的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更大的平台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宣传河北、宣传定州。
(周永佳艺整理)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