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照片背后的故事】父母叫儿打东洋

时间:2019-10-17 15:38:13  来源:  作者:

 
微信图片_20191017153046

 

 

“南蛮子,瘦个子,腰里挎着黑匣子。他为八路拍片子,他为军民留影子,军民看了照片子,齐心抗日打鬼子。”这首平山民谣唱的,就是当年晋察冀军区的摄影记者沙飞。

沙飞是广东开平人,原名司徒传。平山团以及晋察冀部队的战士们对这个“南蛮子”并不陌生,因为沙飞常常和他们一样“冲锋”到战场的最前沿,甚至拍下很多战士们与日寇拼刺刀的画面,因此他被称为战斗在晋察冀的“中国的卡帕”

1939年春节,平山团的故乡蛟潭庄街上挂起了许多照片,远近的百姓络绎不绝地赶来,围拥着照片,很是热闹。看到照片上有他们参军孩子的身影,甚至看到自己运公粮、运弹药、护送伤员的场面,大家议论纷纷,群情振奋。

聂荣臻司令员也走过来观看,听到百姓们的议论,非常高兴。他兴奋地对沙飞说,形象宣传的作用真大,不识字的老百姓都能看懂。以后要多放大一些,搞流动摄影展览,充分利用好这个宣传工具。

其实,在平山的山沟里,照片的洗印非常困难。当时没有放大机,沙飞用一个破照相机的镜头制造了一台土造日光放大机,把土屋布置成暗室,用被子挡住门窗,利用自然光曝光,拿脸盆、碗洗印照片。每放大一张照片都很艰难,但是沙飞没日没夜地工作。当时沙飞患严重的肺结核,他用芥末包在布里,用热毛巾敷肺部,缓解咳嗽,坚持洗印照片。

这些照片在晋察冀对内、对外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国外的媒体上都出现了晋察冀军民的抗战影像。1938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写给聂荣臻的信里就提到:“送我的一本照片……正传观各同志。”

据1941年上半年统计,由晋察冀军区寄发到延安、重庆、晋东南及苏联、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等地的照片有3000余张,在部队、各地群众中展览50余次。但是,沙飞很快发现,面积大、战斗频繁的晋察冀根据地,仅仅靠他们一两个人太薄弱了。1941年,平山陈家院的土屋里,军区第一届摄影训练班开始上课。由沙飞作序,在《抗敌报》工作的吴印咸编的《摄影常识》是仅有的摄影教材,沙飞把自己摸索的土办法一一传授给学员,手把手教学员调焦、对距离、洗印、放大。很快,敌后的游击战场有了一支游击摄影队伍……

今天,在平山县碾盘沟村的土坡上,依然有几孔废弃的窑洞,你绝对不会想到,在1942年7月7日,这里诞生了堪称世界摄影史上“奇迹”的《晋察冀画报》。在异常艰难的敌后战场,在异常贫瘠的太行山沟,这本封面彩色套版、铜版印刷、中英文对译的画册,是多么新奇、多么珍贵啊!

聂荣臻司令员亲笔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地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

沙飞用他手中的相机也点燃着平山的抗战火焰。画报上《滚滚的滹沱河》记录了西黄泥等20多个村庄的平山子弟踊跃参军的场面,把人们狂跳的心、沸腾的血凝固在画面中,而那文字又是如此唯美,使人读之难忘;沙飞1942年2月在南庄村拍摄的一组《父母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则成为中国抗日摄影史上的经典。

这组照片把青年农民刘汉兴参军入伍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英俊的刘汉兴胸前戴起大红花,在自家的院子里和父母告别,父母把光荣花拿在手里。要走了,母亲还在嘱托着,妻子则露出依依不舍有些羞涩的微笑,不谙世事的小弟弟举着小旗子也钻到镜头里凑热闹;之后,走到街上,汇入锣鼓喧天的队伍;最后在会场上,依然头戴瓜壳帽的刘汉兴业已背起步枪,和其他青年站到了一起。他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庄严肃穆起来,很有些军人模样了。

在抗战最为艰苦的阶段,刘汉兴参军的这组照片在《晋察冀边区》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随着一次次展览,迅速传遍了整个边区,激励无数家庭送亲人参军报国,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至今,这组照片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永久展出,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经典照片。

 

微信图片_20191017153111

 

 

刘汉兴(右二)和刘梦元(右三)奔赴战场

刘汉兴参军后,在第4分区5团当炮手,作战勇敢,进步很快。在一次激战中,他奉命运送完炮车之后,主动冒着炮火,牵着骡子给部队运送粮食,被敌人的流弹打穿了右腿股骨,他硬是咬着牙,忍着疼,艰难地揪着骡子尾巴找回了部队,后来他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而退伍。回乡后,他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动员三弟、四弟、侄子都参了军。

当我开始寻找平山团的老战士之后不久,就打听到了刘汉兴已经去世的信息,非常遗憾,但我依然抱着幻想,希望找到沙飞照片上的平山子弟兵。

在《晋察冀画报》中,沙飞发表了《平山县八区志愿义务兵入伍大会纪实》,有这样几段记述:

“2月28日的早晨,初春的朝阳射在太行山上,滹沱河发出了冲锋的号音。

河北岸西黄泥村附近的20多个村庄,同时响起了震天的锣鼓声和雄壮的歌声,接着又腾起欢呼声,人马奔驰的步伐声……每一支队伍大旗乐队的后面,新战士头上身上都挂满了光荣花,高高兴兴地骑在骡马上。和新战士联辔而行的,或是他们的父母、兄弟,或是他们的妻子和姊妹。他们一样地佩戴着光荣花,一样地显示着愉快与光荣……

滹沱河南岸的桥边,一只搁浅的大木船上,挤满了无数的人。在船头,人们热烈地擂着锣鼓,挥舞着欢迎的大旗,狂欢呐喊。浮桥上,人欢马叫,强烈的节奏,美丽的图画,感动着人们的心魄。

下午1时,队伍回到会场上……当那位人民的代表——韩区长在主席台上发出了入伍的号召,台下的人群便立即挥动着拳头,高声呼喊着口号……

一个年轻的新战士登台讲话。他说:‘我叫刘梦元,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忠实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所以,我首先入伍……’”

2013年,春阳暖暖的一天,嗅着坡岭上浓郁的柏树芳香,我和摄影家李君放一起来到西柏坡夹峪村,进到一个小院,采访了91岁的老战士刘梦元。他19岁当兵,在5团给政委萧锋当警卫员。虽年事已高,但他记忆清晰,对战争岁月有许多清楚的描述。他讲到,抗战岁月,5团的日子最为难苦,大仗小仗不停地打,反“扫荡”,保卫晋察冀党政军机关,任务艰巨,战士们一天只能吃两个黑豆高粱面的窝窝,十几个人才能分到一勺盐,但打仗不含糊,一次年三十集合号吹响了,一仗打下来,89人牺牲……说起平山团,说到平山人的参军热潮,刘梦元老人给我讲起了当时的故事。

听着老人的讲述,长期拍摄平山老兵的李君放很兴奋,急忙从手机里翻出沙飞拍摄的照片,让老人辨认,老人眼神儿很好,认出刘汉兴身边带着大红花的人就是他自己。

我们为找到沙飞镜头下的这位平山子弟兵而激动着,摄影家又频频按下快门。

小院里,一棵梨树刚刚开谢洁白的花朵,嫩绿的枝叶遮了满院阴凉,鲜艳的月季,秀丽的蔷薇,硕大的西番莲,加之几畦青菜,整个小院是那样美丽宁静。老人居住的村子是水库迁建村,房子是1958年盖的,已非常破旧。临别,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蹒跚着坚持挪到了院门口,我心中酸痛无比,说不定我们这次为他拍下的,又将是人生最后一次影像。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平山县八年抗战先后有12000多人参军,数千人英勇牺牲在战场。我们被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子弟兵们感动着,我们亦有责任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平山军”的今天,传播英雄们的奉献精神。

 

微信图片_20191017153136

 

 

作家程雪莉采访平山团老兵刘梦元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作协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委会常委。代表作有《立雪散文》《梦想家园》《故国中山》《寻找平山团》等,近年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300多万字,曾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三次)、第12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4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系河北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作家”。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