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

时间:2023-06-12 20:53:58  来源:  作者:


 

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默

我可能是和垃圾打交道最多的主持人,见证了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三年的历程。

2020年5月,北京市实施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刚刚推行垃圾分类,社区做得怎么样呢?


记者在社区体验垃圾分类工作。资料图

我们来到海淀区一个社区垃圾桶站,我的工作就是分拣分错了的垃圾。在大夏天,别说打开垃圾桶,我还没靠近垃圾桶站,戴着口罩就被垃圾的酸臭味熏到了,更别说打开垃圾桶,瞬间无数只苍蝇飞了出来。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真不知道分拣垃圾有这么不容易,更何况还要站在垃圾桶边宣传、劝导垃圾分类。

之后,我们又去到了环卫集团固废处理公司的消纳站,北京四个城区的公厕粪便都在这里进行处理,我在这里接触了“最有味道”的垃圾。


记者与乡村垃圾回收员一起干活。资料图

春节前,我又随栏目组去到乡村,坐上垃圾回收车,体验了一回乡村垃圾回收员的工作。这个工作早出晚归,奔走于平房院落,主动回收居民垃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肢体残疾人因为无法行动,每天需要在专门的桶里方便,乡村垃圾回收员也都会帮助他们清理、回收。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周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五期访谈,其中有一个嘉宾,她就是乡村社区垃圾分类推广项目的负责人。当说到这三年在基层推广垃圾分类,从不理解到支持配合的过程时,她哽咽了,眼睛里泛着泪花。虽然我只是在采访中进行了简短的体验,可就是这样一份经历,让我知道了“垃圾分类”这样一件关键小事,其实是特别不容易的。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专家的论断。在垃圾成分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是今年全国首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的主题。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厨余垃圾可以说是个大头,尤其是对于餐馆而言,也叫餐厨垃圾。餐馆的餐厨垃圾分类不分类?怎么分?前不久,我就和同事去到北京著名的餐饮一条街——簋街探访,看看在复杂的餐厨环境中,餐厨垃圾怎么处理。

下午3点多,虽然过了午饭的点儿,但当我走进一家24小时营业的餐厅时,依然看到还有很多食客在排队,当时我就想这垃圾量得多大呀?

走进餐馆,碰巧一桌顾客刚吃完,服务员正在收拾桌子,我们凑上去瞧了瞧,发现原来服务员在收拾的时候,就已经在分类,进行粗筛了:饮料瓶,是属于可回收垃圾;用过的餐巾纸,属于其他垃圾;还有我们的重头戏,那就是包括大量小龙虾壳在内的餐厨垃圾。

您以为这就分完了吗?其实,这才刚刚开始。我们走进后厨,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操作间,刚才粗筛的垃圾中,所有的小龙虾壳都会倒入一个机器里,进行二次的细化处理,也就是干湿分离。别着急,还没完,之后是第三步——油水分离,榨出的水会自然进入下水道,那榨出的油怎么办?会二次利用吗?当然不会!会有专业的公司把它们回收,变成生物柴油。

我记得以前,因为每天都要清运带油水的餐厨垃圾,簋街的地面都是黏黏糊糊的。现在再看,地面干干爽爽的。您看,这么大规模餐厨垃圾的回收和分类,都卷到这种高度了,科技感、时尚感十足,咱们是不是应该把家里那点垃圾也分好类,收拾好呢?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