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先生--晏阳初

时间:2012-12-17 16:40:49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1943年5月24日,是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日,晏阳初在这一天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道被评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表扬状上写道: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又是他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

194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首次会议,晏阳初的助手瞿菊农是中国代表之一。此次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的经验为蓝本,制订了文教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晏阳初及其同仁在国内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已然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并开始影响世界。

1949年晏阳初在台湾虽然“只待了短短一个礼拜”,但他当年在定县和四川的乡村建设经验却长久地留了下来。台湾的土地改革,直接借鉴了平教会在大陆的土改试验,日后台湾土改被认为是世界学习的典范。

从台湾到纽约后,他巧妙地把中国乡村改造计划直接递交至杜鲁门办公室。意外得到难以置信的答复:“这是一项悬在国会的议案,叫做‘1948年援助中国经济’,其总额为2.75亿美元。我准备建议将所有这些钱都用于你的这个计划。”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晏阳初条款”的议案,条款规定:4.2亿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5%、不多于10%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外籍人士促使国会通过的拨款条款。

1955年10月,美国《展望》杂志评选晏阳初博士为当代世界100位最主要人物之一,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和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是劳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

从1918年在一战法国战区为中国劳工进行识字扫盲教育起,到1990年1月在美国逝世,70多年来,晏阳初几乎仅做了一件事:为中国和世界的劳苦大众服务,发展平民教育。

当年,他和平教会同仁们在河北定县农村一待就是10年;随即又前往湖南、四川农村,又是十几年;此后抵达台湾,再到国外,从美国走到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

晏阳初以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从未停止推广其在国内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念。他没有派别、没有主义、没有枪炮、没有阶级,只有他的《平民千字课》和对“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的呼吁,他始终站在平民教育运动第一线。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晏阳初开始把实验视线投向更多需要关注的第三世界国家,推行“定县实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的他,以菲律宾为基地,为亚洲的泰国、日本、印度、印尼,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67年,他在菲律宾创建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这里成为全世界乡村工作干部的培训中心,至今仍在运行。

写下《九十自述》时,他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重返定县的情形:那里已更名定州,乡建繁盛。面对大多陌生的村民,他用高音喇叭说了句,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就此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1989年10月25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致电晏阳初,祝贺他99岁寿辰,贺词中说:您一生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平民,给了众多美国人极大的鼓舞。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我对您通过给予平民更多的自由和机会来帮助他们摆脱贫穷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您已使无数人认识到:任何一个人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您是我们人类的颂歌,是你们同行的楷模。

1990年,晏阳初先生以百岁高龄在美国仙逝。而他关于“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的发问,人们至今还在追寻答案。这是一个大陆社会至今陌生的伟人,是我们自家的圣贤。这是一个说不尽的巨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个世纪以前,民国青年陶文所在的中国,共和立宪刚刚替代千年的王权,似乎为古老的帝国带来了一派欣然的新气象,却又在根深蒂固处透着别扭和隔阂。中国真的天生不能是民主国家吗?这个问题在100年前也已有无数人追问。22岁的陶文以为,健康和稳定的共和国必须具备两大要素:真领袖和能识别真领袖的国民。他甚至认为,第二个要素远比第一个要素重要,得到具有识别能力的国民,唯一的途径就是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并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

虽以政治为题,但《共和精义》处处指向教育。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正于台下观礼,对陶行知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以致于32年后陶行知去世,他题写挽诗时,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28)

以民国国家讲坛上几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性格、命运、经历、学术、风范等渐次呈现,反映了先生们卓尔不群的独特面貌。

历史回眸

《先生》编写组 着

中信出版社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