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时间:2016-12-14 14:29:08  来源:  作者:

 

东留春乡大王耨村贫困户杜英然正在整理货架。
 

□本报记者张玉凤赵海涛
    “现在,我的小卖部已经开始盈利了,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只要我用心,摘掉贫困的帽子绝对不是问题……”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东留春乡大王耨村贫困户杜英然的小卖部里却十分热闹,买东西的乡亲络绎不绝。
    49岁的杜英然常年疾病缠身,高昂的医药费导致了家庭贫困。正当一家人举步维艰时,乡里送来了扶贫政策,帮她做起小买卖,这日子才有了新盼头。
    种养结合,产业扶贫“两手抓”
    问民所需,为民所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东留春乡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帮助像杜英然一样的贫困人口,一步步迈向脱贫致富路。
    “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我们共识别出贫困户216户,554人。”乡民政所所长马伟彬说,在广泛走访、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该乡结合实际,决定对其中有劳动能力的80户贫困户实行产业扶贫。
    “作为农业乡镇,我们乡还保持着养殖畜禽的传统,更有着悠久的药材种植历史。”马伟彬说,“因此,我们确定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产业扶贫模式。”
    西柴里村民李永丽就是80户立项帮扶的贫困户之一。今年45岁的她,公公和丈夫相继离世,婆婆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她的家陷入困境。
    “孩子小,帮不上忙。婆婆又时刻需要人照顾,我就只能在家种地维持生计。好在,我家以前一直种植中药材,虽然近些年药材市场不景气,但如果照料得好,还是能挣些钱。”李永丽说,“正好,乡里送来了扶持政策,我今年就多承包了3亩多地,多种一些白芷、沙参,希望能多挣点钱。”
    西柴里村由于紧邻药都安国,所以一直都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而选择种植中药材的贫困户也基本都在这个村。“我们村共有6000多亩地,种植中药材的占了五分之一,贫困户选择种植中药材,在技术和销路上基本不用愁。”西柴里村党支部书记李亚平说,“村里还会组织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帮扶,绝不能让大家赔本。”
    除了种植中药材,选择养殖业的贫困户在东留春乡也占了大比例。
    “在养殖产业扶贫项目中,贫困户大都选择了养羊。”马伟彬说,“在增收致富方面,养羊本身就有‘短、平、快’的特点;再加上家家户户都有小麦玉米,羊的口粮不用愁,成本降低了,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
    大王耨村村民张英会今年68岁,丈夫常年卧病在床,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儿媳多年前离家出走,孙子正在上学,全家只靠她一人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我已经快70岁了,既不会啥技术,身体又不行,重活干不了,不过养羊的活儿我倒是还能干。”张英会一边喂羊一边说,今年在乡里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她买了5只山羊。“这5只羊里有4只母羊,现在已经有2只怀了崽儿了,今年我可舍不得卖,明年就能多增加几只羊了。”
    政策兜底,保障一户不少一人不落
    产业扶贫“造血”,政策兜底惠民。除了扶持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外,东留春乡对剩余的136户贫困户通过政策兜底的方式脱贫。
    这136户贫困户,大部分都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老人、失独老人和重度残疾人。其中,有82户原来是低保户,有54户未纳入低保。“我们将这54户全部纳入了低保范畴,同时按要求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坚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东留春乡党委书记张静说。
    东留春乡还将农村危房改造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无缝对接,将以危房为唯一住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实施危房改造,解决他们的住房安全问题。
    马占军是齐家庄人,今年65岁了,妻子去世,一直独居在上漏下湿的土坯房里。今年,乡里将其纳入精准扶贫范围,并对他的房子进行了危房改造。如今,他住进了崭新的砖瓦房。
    “我是低保户,哪有钱修房子,能凑合过一天算一天。现在可好了,精准扶贫政策不仅提高了补助标准,还让我住上新房,这些都是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呀。”马占军笑着说。
    “对贫困群众,我们做到了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实现了对扶贫资金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充分考虑贫困户后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了一人包一户制度,确保每一户贫困户真正实现如期脱贫、长久脱贫。”张静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