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定州开元寺塔的“缺憾之美”

时间:2016-01-05 15:47:44  来源:  作者:

 
 
    

开元寺塔建于北宋。公元976-977年,开元寺僧人会能奉旨到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归。1001年宋真宗诏会能建塔,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历时54年。有“伐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之说。塔高83.7米,为11层楼阁式建筑。地面以上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平面为八角形,基座周长127.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砖塔,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宋辽对峙,定州地处边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为防御契丹,利用此塔?t望敌情,所以又叫“料敌塔”。该塔整体结构由内外层衔接而成,之间形成回廊,犹如外塔环抱内塔,上下两层之间,设踏道,可蹬顶层,登极远望,可俯瞰城池,统览全市。开元寺塔建成至今历经了十多次地震。1884年,塔的东北面自颠至地剥落一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开元寺塔的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87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对塔复原修缮。1988年成立了定州修塔指挥部。
千年前,河北定州并没有今日这般繁华喧闹。广阔的平原,稀疏的村落,坚固的工事,这里曾是宋王朝防御契丹入侵的重要战场。
至今仍耸立于定州大地的开元寺塔,又名料敌塔,那宽大厚实的方砖隙缝里,似乎还夹裹着昔日尚未散尽的炮火硝烟。但既然塔名曰“开元寺”,自然与“寺”又有密切联系。据载:塔建唐时所创开元寺内,巍峨壮观,以得其名。
开元寺塔位于市中心东南方。有关塔的两处文字需要说明;一处是宋真宗咸平四年“诏会能建塔”中的“会能”。
据定州市建塔指挥部权威人士介绍并随其登塔察看;在塔的二层有一块“功德主”石碑,碑上记载了建塔的详细情况,并记有“咸平四年岁次辛丑七月庚午朔十八日亥丙时建”的文字。其中一段碑文具体记载了建塔的一些人和事,并刻意突出“功德主沙门令能,副功德主沙门法沂”。“沙门”是佛家名词,原意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的通称,后佛教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即“僧”。修塔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功德主是僧人令能,而当年下诏建塔的是僧人会能。那么究竟这个“令能”和“会能”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令能”是否是“会能”,或者“会能”就是“令能”,或者干脆“令能”又是另外一名僧人。这些疑惑和不解,有待于历学家和专门学家去深研细琢。
另一处值得研究的是“伐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的“嘉山”,有关考古专家提出质疑,这个“嘉山”是现在一望而知的曲阳境东北处,那座光秃秃寸草不长的嘉山呢?还是千年前另一座属于太行山支脉或余麓一处茂密的丛林呢?或就是现在的嘉山,由于以前砍伐严重,造成以后的水土流失,而最终导致了今日裸露岩石山?据传:当时修塔的木料,是由嘉山脚下不远的盂良河漂送而之。
一、定州塔的形体和结构
塔,起源于印度,是佛教的产物。最初是为了埋葬佛教鼻祖释迦牟尼舍利而建。据说:释迦牟尼涅粲之后,其弟子将他的遗骸火化后,烧出了色泽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这些珠子就叫舍利。舍利又分红、白、黑三种颜色,红舍利出自血液中,白舍利出自骨骼中,黑舍利出自头发中。在定州贡院内挖掘发现的静志寺塔基地宫中就出土了十分珍贵的红白黑三色舍利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塔除了宗教意义之外,还有点缀山川名胜和军事上登高料敌、登高揽胜及航海导航等种种作用。
由于定州塔出于她的特殊的历史地位,此塔建于高大的塔基之上,塔身13级,楼阁11层,高83.7米,座基周长127.65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第一层的东北门为上塔之门,塔内结构,每层均有砖砌的阶梯,通塔上下构成八角形回廊,在塔身内部又形成一座回廊缠绕的小塔,是典型的楼阁式造筑。
据古建专家介绍,这种楼阁式造塔,是在宋朝建定州塔时最早开始采用的建筑形式。宋以前至唐朝大部分建塔方式采用了螺旋式方法。楼阁式建塔,不仅从力学上使塔四面均匀受力,而且使每层塔形成视野开阔的回廊踏道。
塔的各层原色为乳白色,塔门彩绘火焰门。一至十一层门顶上方,均有一个明显突出形似桃尖形的饰物名日“敖”,“敖包”的“敖”。“敖包”为蒙古语“堆子”的意思,以石块堆积而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地方。从塔门上方“敖”的饰物我们推测:当年会能西竺取经,一路艰难跋涉,经大漠荒沙,目睹民族风情,亲阅寺院佛事,他以一颗虔诚的心,把一路的见闻,广博知识,以及民族宗教中的美好愿望,寄于了塔的建筑,寄于了神对塔的千年保佑。
塔的建筑有独特的方法,从塔的外形看,逐层递减,轮廓线比例匀称。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间设有圆形佛坛,穹隆顶,四周设有斗拱,坛内有立佛一尊。由佛坛而上为塔内第二层,塔心柱外环绕走廊,在廊的上部设有斗拱,上承平板枋和平棋,在平棋中浮雕各种不同的花纹,作法古朴,和宋《营造法式》上的球纹、方胜、万字、牡丹、凤凰等相似。第一层至第七层全施华斗拱、平棋和平棋枋,大体和第二层相似。第五至第七层因后来以木补修曾施以彩画。七层以上,内壁与券顶绘制佛像与飞禽走兽图案。内塔体每层各设佛龛,第一层四龛内设四面佛,其它各层最多设两龛。塔内除上述几层内有残破的彩画外,第八层尚存部分壁画,惜年久失修。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在佛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与名人题咏,现存34块。
塔内壁画均为开元寺僧人生情之画面,将不同性格的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艺工绘手别具一格的独创才能。第八至第十一层全是穹隆顶,无斗拱。顶层为八脊八坡,角脊前部饰有立式铁佛象和脊兽、脊顶为砖砌八角形须弥座,座上托砖砌八瓣形莲花盆,盆中置复仰莲纹铁钵,顶巅俗称“塔葫芦”为铜质葫芦形宝瓶。
此塔和国内现存楼阁式佛塔,在形式和结构上有所不同。如山东邹县重兴寺塔、长清灵岩寺辟支塔,河北武安常乐寺塔、正定天宁寺塔,这些楼阁式的宋塔,均在上层逐步减少辟门,或设盲门。而此塔为了达到军事上的作用,最上的两层不但门未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特别是顶层八面开辟券门,门为拱券式,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券顶上饰有桃尖形的香火烟气,逐层向上,且线条渐增,象征着“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佛门盛景。十一层内回廊东面券顶上开一近垂直的天井既“南天门”,跨越其上即可蹬上塔刹。正如《图书集成.方典.料敌塔》所叙,“洞门八面,铁幢四落,飞窦县梯,俯眺百里”。同时塔的高层出檐深远,?t望人可环绕塔檐四处远眺。
宋时定州地处北陲,军事上可利用,定县旧志记载“登塔望契丹”。据说,杨六郎正是利用此塔打败了入侵辽寇。当年契丹后裔建立的辽军入侵,杨六郎被困,粮草就要断绝,心急如焚,他登塔?t望,辽军驻扎在唐河岸边不知对方虚实,不敢轻举妄动,只等杨军粮草已尽再突击。谁知杨六郎站在塔上忽生一计,他看到在他军队驻扎的营地周围的高大汉墓群,便命士兵把许多谷糠堆在汉墓群上,从远处看形似粮囤。辽探马回报宋粮草堆积如山,辽军惊慌失措,士气大减,宋军便趁此一举杀退辽军,冲出重围,反败为胜。
以上可见,定县开元寺塔利用佛教上藏舍利子佛塔的形式,在军事上起着武备的作用,这对研究宋辽关系史,是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塔的建筑推断
千年前,正是宋王朝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辉煌。历经漫长54个春秋终于修筑而成的定州开元寺塔,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众多难解之迷。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人流传着建塔“土囤”之说,那美好的愿望和神话般的传说,又一次活龙活现把建塔同木工的祖师鲁班联在一起。
据传会能取舍利子归,皇帝大喜,降诏建塔,定州知府接旨后,不敢怠慢,急绘塔图,筹集土木砖瓦并广招各行名匠,待破土动工,无奈塔身太高,无良策,知府一筹莫展。这时一文官秉奏知府:“定州有众多能工巧匠何不招来一试”,可惜数十名工匠毫无良策,而被知府一怒处死。这时大堂之上只剩一工匠,知府怒视推之斩首,一文书急劝止道:“再杀工匠,谁人能担造塔之重任,何不放之回家,如三日内其仍无良策,再杀不迟。”工匠回家后,茶饭不思,苦
心琢磨,待第三日,工匠仍想不出办法,不免悲切,饮酒消愁,酩酊大醉时直奔城外祖坟,想一死了之。谁知到坟地时,竟迷然而睡。沉睡中梦一鹤发童颜老人,洪钟般的问道:“你有何事,痛不欲生?”工匠诉以其因,老人听之劝道:“吾本有心帮你,但老朽年迈,已是土埋没脖之人,力不从心啊”,说完佛袖而去。
工匠急想拉住老人问个详细,怎奈一抓,竟抓住了石碑。突然醒来,乃是南柯一梦。工匠甚觉蹊跷,他详细回味梦里老人之语,茅塞顿开。从老人“土没脖子”的话语中悟出了“土屯塔”的办法。工匠急忙爬起,直奔府衙,献上建塔之方。知府大喜,急令即日破土动工。
自此,定州开元寺塔修建一层,土囤一级,一直到塔端。相传,工匠梦中所见老人,就是木工的祖师―――鲁班。又传,当年塔建到十二层时,堆积而起的土坡一直延伸到了距塔基十华里以外的唐城村。千百年来,对于这一传说,曾使许多人深信不疑。人们想,千年前虽然宋王朝有了一定经济发展的实力,科学技术有了相当强的发展,然而当时的建塔绝不会拥有现在如此先进的巨型起吊和其它工装设备。如果没有今日现代化的设备,那么不是“土囤”,又有谁,有什么办法,把那一块又一块巨型的方砖,一筐又一筐的沙石灰料,尤其塔顶那重重的“宝葫芦”运送到一层高似一层塔顶云端呢?我们翻阅有关定州的史志,查寻一些文物有关建塔的资料,企图能找到定州塔兴建时的蛛丝马迹,然而我们没有如愿以偿。科学是严谨的,臆想和传说毕竟不是历史的依据。据中国权威考古学家推断和考证,建塔“土囤”之说,到目前为止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其一:如果是“土囤”,那么巨大的土方量来自何处?其二:取土以后形成的巨大坑池又在何处?
据宋以来的定州(县)史志,定州(县)从未有过大的坑池的形成和记载。那么到底定州塔是如何建造而成?从最近几年特别是1999年修建塔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来看,在塔的各层门的两旁有二排或三排搭过框架的架眼,而且分布均匀,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特别在第一层13米高的塔身上,门旁每隔约1.5米都有一排水平均匀的架眼。这些架眼共有三排。从现存的架眼来看,专家推测,塔的建筑是由塔身和脚手架逐层施工,直到顶层。
然而,专家们认为:目前只依凭塔上的架眼,论定塔的建筑方式,显然还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千年前许多深奥不解的东西,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探索和考证。那么,这样高大而又历久千年仍然巍然圪立的宝塔,其内部建筑结构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千年前在没有现在的钢筋和其它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塔的各个重要部位又是怎样牢固的联接在一起的?看一下塔的建筑,就会发现塔的形制,像是大桶内又套了一个小桶,既大塔内又套了一个小塔。首先每层小塔内八个面,都有一条木质坚硬的长条木(又称木筋),每条木条的两端凿制有凹凸形的槽,形成八条长木环环相扣,从而紧紧把塔的八个面联接在一起。之后,内塔和外塔同样也采用了长木条凹凸槽相连的方法,从而使整个塔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专家们说:“祖先们建塔的聪明智慧,令世人叫绝!”。(编者:张继宗李志惠)巍巍开元寺塔




 

责任编辑:
下一篇: 历史典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