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古新交融,让运河文化川流不息

时间:2020-07-30 17:03: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近年来,景县坚持传承当地传统铜胎画珐琅技艺。2013年7月,张会芬被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9月,铜胎画珐琅技艺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她创作的珐琅作品《四节提盒》荣获该年度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7月29日河北日报)

建于隋唐、兴于明清的大运河纵贯南北,是中国古代联通燕赵大地与江南水乡的经济“大动脉”。一条大运河,千古兴衰事。悠悠流淌的运河滋养了两岸因水而聚、因河而兴的劳动人民,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在岁月流转中如沙淌底、静静沉淀,化作一项项充满智慧的民间工艺,在今天诉说运河古韵、千年风流。运河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文化,传承至今的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开凿大运河到漕运通南北,从水殿龙舟到河岸码头,运河的兴衰史也是劳动人民的奋斗史。

中国人历来崇尚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也善于在历史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创造的灵感。伴随着船工的呼号、来往客商的叫卖,运河强大的交通辐射作用为两岸的兴盛提供了独特的发展契机,诞生了极富劳动人民风采的民俗文化和精湛技艺。浙江的宫廷杭绣、天竺筷,江苏的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山东的鲁锦和潍坊风筝,河北的武强年画、武术杂技,这些曾经或献于皇家、或为谋生计的民间技艺记录了当年运河儿女的辛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印记和研究资料,展示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记录历史的强大力量。

传承运河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需要有“一把老琴,打磨新曲”的觉悟。起源欧洲、明清时传入我国的画珐琅工艺制作工艺繁杂,经烧结、彩绘、抛光、镀金而制成的金属工艺品色彩鲜艳、外表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我国的画珐琅工艺在传承过程中既不是照搬欧洲工艺,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充分吸取中国古典技法,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精致艺术品。2014年北京APEC峰会上送给与会各国元首的景泰蓝赏瓶,便是民间艺人张会芬在开光部分采用了与景泰蓝工艺齐名的老北京传统技艺“铜胎画珐琅”制作而成,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目光。由此可见,民间工艺的传承并非简单的临摹与复制,更应与时俱进,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和成长,才能一如既往保持向上的动力与活力,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气息。

运河南北相隔千里,文化风俗不同、人文习惯各异,但运河犹如一条纽带,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特别是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以后,直至明、清两朝,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从而奠定了祖国大一统局面的坚实基础。今天,我们沿着运河古道追寻民俗工艺,传承并弘扬运河文化,更大的意义在于展现中国文化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让文化自信入脑入心,为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不竭动力。

古老的大运河流淌过了漫长的岁月,她以其宽厚的胸怀滋润了沿岸广袤的土地,承载着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固其本才能强其末,今天的我们要讲好运河故事、保护运河记忆、传承运河文明、建好大运河文化带,让运河文化如载舟之水浩浩汤汤、川流不息。(宋鉴)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