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鼓了口袋
——近看永清土楼胜利村百姓生活新变化
8月17日,俯瞰永清县刘街乡土楼胜利村。 河北日报记者霍艳恩摄
8月17日,记者驾车沿着宽敞的马路,驶进永清县刘街乡土楼胜利村。眼前是绿树掩映的乡间别墅、高标准的村民服务中心、环境宜人的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村民口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穷土楼”“破土楼”。
村民刘强热情地拉着我们来到一栋蓝顶黄墙的二层小楼前:“想知道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先看看我家这180多平方米的房子。”
穿过印有“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的彩钢棚,十多平方米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一楼客厅里摆放着大沙发、大彩电,打开二楼阳台的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刘强告诉记者,村街的变化翻天覆地,“以前下雨天得扛着自行车蹚泥水出门,现在村里都是大马路,开着自己的小轿车想去哪就去哪!”
土楼胜利村地处偏僻,由于没有集体经济,全村人围着2600亩耕地“刨食”,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轮流种,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没钱,想干啥都是干瞪眼。”
为扭转村街贫穷落后面貌,2009年底,刘街乡党委把在外经商的孙少志请回村街,担任支部书记。新班子成立后,围绕如何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最终确立了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村街产业的思路,整合土地发展产业。
“过去,就种着几亩粮食,农闲时还得靠打零工贴补家用。现在,我就在家门口的花棚里种菊花,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收入稳定还不累!”正在院子里乘凉的村民张淑敏一边哄着小孙女,一边乐呵呵地和记者说着自己的“好日子”。
张淑敏口中的“花棚”是离她家不远的菊花温室大棚。走进棚内,只见一株株菊花苗长势良好,正在干活的村民介绍,现在正是“打顶”上产量的关键时刻,“到11月中旬,就可以采菊花,烘干、封装后成为菊花茶。”
2012年,土楼胜利村引入省农科院的“河北香菊”专利品种,投资建设了占地300亩的全自动控制玻璃温室大棚,发展菊王茶种植、加工产业,如今年产优级河北香菊菊花3000万朵,年产值4.6亿元,带动附近农民就业980人,年人均增收3.5万元。
2015年,以土楼胜利村为核心的廊坊远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式建成。在原有流转土地基础上,逐步吸收附近7个村街1.5万亩土地,相继发展花卉蔬菜种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紫花苜蓿种植及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度假等产业。
如今的土楼胜利村,已经发展成集菊花种植、旅游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村里也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完成了全村328户民居改造,成为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赢得了“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美誉。
“种草、种花、养猪是一产,生猪屠宰、菊花加工是二产,休闲娱乐、采摘游玩又变成了三产,这是老书记孙少志带我们致富的‘三大产业经’。”土楼胜利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孙磊介绍。2018年,他从孙少志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按照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带领全村328户、1280口人致富奔小康。
住上新房,鼓了口袋,富了精神——土楼胜利村的村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工人。目前,全村有劳动能力的463人,全部在农业产业园工作,月均收入3600余元,同时土地流转金每亩每年1000元,村街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河北日报记者霍相博、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