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决胜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干部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决定着脱贫的成色和质量,针对目前部分干部中滋生的懈怠心理、侥幸心理、厌战心理、应付心理,必须及时克服,再鼓“实”劲。
“不歇脚”的实干劲。全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现在已经脱贫摘帽,经过市检、省检、国检,多轮审查、层层把关,一些干部自认为经过“大风大浪”,产生“困难期已过,胜利顺理成章”的麻痹思想,对取得的成果自我陶醉,躺在功劳簿上盘点成绩,歇脚减档、坐等“收官”。部分干部投入扶贫时间精力减少,该入户的变成电话沟通,该调研的变成查阅档案,对贫困户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务工情况依旧停留在往年数据,工作标准降低,造成精细程度下降。如果把脱贫摘帽比喻成攻坚战,那么稳定脱贫防贫更像是一场保卫战,只有保持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实干”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补齐各种短板弱项,才能长久巩固脱贫阵地、赢得最终胜利。
“不应付”的实诚劲。有些地方为了脱贫“急功近利”,习惯动用政策杠杆的手段,以光伏收益、入股分红、低保兜底等形式,简单的“输血式”扶贫,从而达到“见效快”的目的。部分群众由于收入来源没有得到根本拓宽,内生动力不足,一旦政策“断电”,返贫风险和隐患较大。因此,不能打着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的“招牌”,简单的“一光了之”、“一股了之”、“一发了之”的,更不能搞“指标脱贫”、“数字脱贫”,必须“实打实”,发展致富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不能简单理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年均收入达标情况要贫困群众真实家庭状况相结合,核算过程要让群众充分参与,结果要让群众认同。
“不撤摊”的实落劲。脱贫攻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现在有的干部思想上产生波动,等不急了,坐不住了,驻村工作队想着“撤离”,结对帮扶人想着“解绑”,使老百姓产生“扶贫今年就结束了”的错觉,这势必会造成工作漂浮,影响脱贫质量。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主要政策不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撤,设置合理的政策过渡期非常必要,既是从贫困到非贫思想上的缓冲,也是脱贫成色的巩固和检验,只有在政策上、措施上、细节上把各项工作做“实落”,才能让脱贫群众全面小康路上有“着落”。(王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