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河北阜平:从“贫中之贫”到“黄土生金”

时间:2020-10-08 16:26: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从“贫中之贫”到“黄土生金”

——阜平县发展六大扶贫产业带富贫困群众

近日,一场秋雨过后,地处太行山区的阜平县增添了不少凉意。大山深处的骆驼湾村“回家吃饭”农家院人头攒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品尝地道的农家饭。

“每个月能挣2100元,公司还管三顿饭,这样的好日子从来没想过!”把面糊倒进平底锅,成型后翻个儿……在农家院厨房,70岁的唐荣美熟练地做着当地特色美食摊黄子。除了务工收入,她家的房子也流转给旅游公司做民宿,每年还能再增收8400元。而在8年前,她年收入还不到900元。不仅唐荣美,脱贫后的骆驼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3620元。

骆驼湾村的喜人变化,是阜平县奋力书写脱贫攻坚新时代答卷的生动写照。

阜平多山,“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除了10多万亩水浇地,剩下的多是山脊上的“巴掌地”。土地贫瘠,种粮食只能靠天,还没有多少收获。2014年,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占78.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4415户108121人,贫困发生率为54.4%,是我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真正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为了摆脱贫困,县里也曾动员农民“两种两养”:种核桃树、种枣树,养牛、养羊,结果却难遂人愿。

稳定脱贫,出路在哪儿?

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来到阜平县,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几年来,阜平县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真正把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好,形成稳固、持续的扶贫产业链条。

该县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培育壮大脱贫产业,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等6大扶贫产业,基本形成“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扶贫产业体系,实现全县164个贫困村产业全覆盖,让贫困群众真正富起来。

经过7年多时间不懈努力,曾经的“贫中之贫”蝶变为“黄土生金”之地,绿水青山也变成了“金山银山”。今年2月29日,省政府正式宣布阜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从道路交通到农村面貌……几年来,阜平县紧紧扭住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编织成一张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安全网,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民生福利,有更多获得感。

推进住房安全保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标准建成4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0313户、31850人,对25个特色保留村的2322户民居实施了提升,改造农村危房19290户,实现全县农村不安全住房清零。

教育健康同步推进,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新建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硬件升级,慢性病救助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全面落实。识别确认农村低保户12112户15223人,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增强农村持续发展支撑。实施总投资2.27亿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三级以上公路455.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及街道硬化710公里,完成总投资1.5亿元的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通信基站1176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

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随着全县富民产业的兴起、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产业的发展,广大群众不仅摆脱了物质贫困,也实现了思想脱贫、精神脱贫。贫困群众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由“揣着手等”到“背着手看”再到“甩开手干”转变,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人勤地不懒,每月收入至少6000元!”去年,北果园乡草场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白富慧,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新居后不等不靠,在安置区附近的阜平硒鸽产业园找到了新工作,靠养殖硒鸽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好日子。

内生动力生,致富志气高。如今,阜平县的田间、大棚、手工业厂房里,都是一派忙碌景象。近5000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农村的人气越来越旺。截至今年6月底,阜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844元,是2012年的3.1倍。(河北日报记者寇国莹)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