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十三五河北答卷|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改善成色足

时间:2020-10-13 15:29: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改善成色足

——河北以新发展理念落实“三六八九”工作思路纪实⑧

近年来,阜城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图为近日拍摄的阜城县冯塔头村。 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十三五”收官之年,燕赵大地的民生答卷写满获得感、幸福感——

棚改房里传来阵阵欢笑,“出棚进楼”的灵寿县松阳中苑小区居民杨树林感言“新家敞亮,心里也敞亮了”;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热闹非凡,95岁的郑爷爷在石家庄桥西区振头街道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老伙伴们愉快地聊天,温馨祥和……

省委、省政府将“补齐民生短板的硬仗”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打好的“六场硬仗”之一,连续三年实行20项民心工程,更多的惠民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发展成果,河北民生改善成色更足。

夯实民生之本,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吴尚涛,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通过网上高校双选会找到了称心工作。

张晓利,原本不懂生意经,得益于柏乡县“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套餐扶持模式,获得了创业担保贷款,接受创业培训,学会了经营管理,开起小超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障。“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来抓,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扎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兜底保障,为居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更多灵活就业岗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创造更加优质的创业环境;聚焦素质提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服务保障,实施大力度的政策扶持……2016年以来,截至2020年9月底,城镇新增就业402.59万人。

“饭碗”端稳了,“钱袋子”鼓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来自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河北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738元,比2015年增长36.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73元,比2015年增长39.11%。

收入做“加法”,负担做“减法”。

2018年8月,关系亿万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法完成第七次大修。数据显示,河北省合计减税101.51亿元,使1052.46万纳税人直接受益,人均减税约964.92元。

持续推进的减税降费,让居民“钱袋子”更加充实。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省商务厅监测的全省151家大型商场、超市、餐饮企业,共实现商品销售额和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4.9%。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催生消费新需求。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483元,比2015年增长33.5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72元,比2015年增长37.12%。2019年,河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34.2亿元,比2015年增长38.65%,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兜牢民生底线,让社保之网更加坚固

“要不是‘三重保障’和‘四项救助机制’的帮扶,没准儿拖到现在俺还没去做手术呢。”日前,广宗县葫芦乡焦家庄村脱贫户张希言感慨道。

51岁的张希言和患有慢性病的85岁老母亲相依为命,靠着各项帮扶措施和打工收入,2018年底摘下贫困帽。今年2月初,张希言股骨头坏死病情加重,因为担心手术费过高,一直拖着不想去做手术。

是县里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还有防贫保险、长期护理险、政策救助、社会救助“四项救助机制”兜底,让他没了后顾之忧。6万多元的住院费,报销后张希言只掏了3032.14元。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医疗、养老、低保、住房等,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雪中送炭的民生速度,兜住了民生底线,一张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保障大病、慢性病治疗有了刚性指标。降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

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报销比例为50%,不设起付线,对同时患有“两病”的城乡医保患者,分别享受相应待遇。

——让社会救助兜底安全网更牢更密。

曲阳县路庄子乡曹家町村村民张会谦,患病后生活一度十分困难。从去年10月起,他开始每月领取低保金,心里踏实了。

推进农村特困群体社会救助全纳入,农村低保扩面提标,河北省出台有关实施方案,将兜底保障覆盖更广泛的困难群体。截至目前,全省城乡低保对象共计179.5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8.7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60.8万人;全省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8337元/人/年和5352元/人/年,较2015年底分别提高3041元/人/年和2681元/人/年。

——让千家万户共圆安居梦。

“老屋西边山墙往屋里倾斜,总担心哪天塌了。现在可好了,住进结实的新房,心里踏实多了。”在今年3月河北省农村住房全面排查鉴定中,平泉市道虎沟乡大营子村低保户李长启家的住房被认定为危房,存在安全隐患。一个月后,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支持下,李长启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崭新的农房。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心系百姓安居冷暖,始终把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推进。为实现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河北省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动态新增危房户住房安全问题已全部解决。

——让老有所养,为幸福加“码”。

2018年至2020年,河北省连续3年将社区和居家养老工程列入20项民心工程。310个城镇街道建成基本符合标准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3家;各类城镇养老服务设施2844个,服务75%以上的城镇社区;13个市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本实现线上点单、线下企业就近提供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助餐、助洁等服务,初步实现主城区服务全覆盖。

增加民生投入,促进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自打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学校开始实行免费校内课后服务,双胞胎女儿上小学的秦皇岛市市民赵岩,就摆脱了下午3点半的“焦虑时刻”。

解决“孩子放学早、家长接不了”难题,2019年3月,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把解决“三点半难题”当作重点整改、推进的民生大事。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所有设区市共7900余所小学提供了免费校内课后服务,267万小学生报名参加,困扰百万家庭的“三点半难题”得以解决。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2018年起,河北省连续三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民生工作迈上新水平。

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

“河北账本”尽显民生情怀。截至2020年8月,“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已累计完成2773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5%,重点投向社保、教育、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农林水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用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老百姓享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

注重机会公平——

来自省教育厅的数据,学前教育阶段,截至2019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由2015年的81.4%提高到87.39%,已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到2019年,河北省在校生规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76.43万人、97.6%,均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位于大山深处的武安市活水乡楼上村,原本少有人光顾,但自从2017年进行了环境整治,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污水乱排问题,积存已久的垃圾也不见了踪影。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成了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这里成了东太行景区附近的戏曲小镇。“上山观景,下山听戏,夜宿农家”,昔日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受到游客欢迎。

环境就是民生。2018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深入推进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已覆盖47510个村庄,覆盖率达98.8%,年底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全覆盖;累计35417个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从试点到全面覆盖,农家书屋成了“黄金屋”,阅读在广阔的乡村成为美丽的风景;组织“七进”演出被列入20项民心工程,一支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乡村、社区、工矿、校园、军营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把文化的种子深植于基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责任”扛在肩上,河北正在奋力书写民生改善新篇章。(河北日报记者宋平)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