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共产党员网讯(记者毕立峰)走进沙河栾卸村,如同行在美丽画卷中,置身绿水青山间。40多年改革发展历程,栾卸村成为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一面鲜亮旗帜。从产业转型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民生福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栾卸村紧跟党和国家政策号召,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书写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美答卷。
栾卸村位于河北省沙河市西部太行山下,是一个村企合一、闻名全国的小山村。村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村庄占地832亩,全村998户,3200口人。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在全国劳模、党总支书记李长庚的带领下,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使一个昔日粮食亩产不过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小山村巨变为以恒利制药为龙头,集矿产、建材、贸易为一体的新农村,形成了以恒利制药公司为中心的工业区、以恒利庄园为中心的生活区、以万亩银杏园为中心的生态区的科学布局,走出一条“科学绿色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
栾卸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恒利庄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栾卸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国美丽乡村”。
兴产业,种下生态“摇钱树”
栾卸村从农业穷村起步,经历了兴修水利保生产、集体经济促增收、树强品牌谋发展、绿水青山育未来的转变,每一次的华丽转身都是对时代召唤的有力回应,是对政策转向的精准把握。
四十年前,栾卸村是一个山秃地薄、十年九旱,“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穷村。1977年,不满19周岁的李长庚担任栾卸村党组织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理想教育,在群众中开展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教育,带领干部群众统一了思想,从此开始了40多年的产业发展之路。
1978年,全村党员群众苦战一冬春,兴修水利,开山挖渠,引来东石岭水库的水,使3500多亩“望天收”旱地变成了水田,当年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栾卸村为解决村集体资金短缺、无钱办事的状况,积极响应党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决定上项目,办企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1979年起,栾卸村先是利用地下资源优势,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村办煤矿,之后在兴办煤矿的同时又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栽上地上摇钱树”的发展思路,1985年相继建起了食品厂、种鸡场、选矿厂、机制砖厂等集体企业摊点,很快成为邢台乃至全省有名的富村。没有止步于小富即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9年,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指引下,栾卸村关闭了村里的煤矿,提出在工业项目上,上规模、上水平,决定上制药厂,把3600万元全部家当投向了新型产业制药厂,引进人才,注重设计,开发出“康必得”中西药结合的抗感冒药,组建了河北恒利集团,使“康必得”从一个产品名称发展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进而又发展成为健康事业品牌。
自此栾卸村实现村企合一,总资产近30亿元。现在的栾卸,村民是农民,又是工人,还是企业的股民。进入新世纪,富起来的栾卸人开始思考怎样把发展的好势头延续下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绿色经济,逐渐摸索出建设生态栾卸的发展路子。从2003年起,结合村里的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栾卸村绿化荒山5000亩,退耕还林5000亩,把个人承包地统筹种植银杏树,建成万亩银杏园。
经过十年的不断栽植,昔日荒山秃岭,如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80多万株银杏树漫山遍野,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村民的天然“氧吧”,鸟类的天堂,空气的滤网,更给栾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树叶可作为药厂的制药原料,当时2元钱一棵的小树苗,如今已成景观树,一颗价值至少500元,总价值达5亿多元,成为栾卸村长在山上的绿色银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给栾卸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形成了休闲旅游新产业,每年秋天银杏“披金”引客来,星期天、节假日休闲观景游客日达2万余人,使得栾卸成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2016年3月,河北恒利集团有限公司和沙河市栾卸银杏合作社共同出资2000万元成立了河北恒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河北恒利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栾卸小镇。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激活乡村的山、水、田、人、文、宅资源,发展健康休闲和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
激活力,走出改革“富民路”
栾卸村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迭代升级的过程,之所以没有中断而没落,离不开栾卸人的改革精神,他们一直在摸索,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勇于探索适合的做法,恒利集团的发展壮大如此,万亩银杏林的建设也如此。
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固有的管理体制、营销体制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短板”。李长庚适时提出“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股份制改造为形式”的企业改革思路。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恒利仅用13天时间便完成了股份认购和产权结构调整。制药公司及其他3家净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别改制为集团公司控股和自然人参股的具有子公司性质的4个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改制,集团变现资金7300多万元,有效地实现了资本运营。从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恒利集团从太行山麓一个小山村走向了全国。
进入20世纪,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栾卸村俨然成为“声名鹊起”的明星村,女孩结婚不愿走,男孩媳妇户口想快迁,大学生毕业生也想把户口迁回来,分得村集体的一碗羹。村集体的利益分配牵着每个人的心,为此,栾卸村“两委”走门串户,集思广益,认识到明确集体产权和集体经济分配权是关键。
2009年,栾卸村通过民主决策,制定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权益分配办法》,将村集体土地(承包)权按份确权到户,并发放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集体经济分配权益证,所占股份不再随人口增减而改变,并可在村集体成员中转让,还可抵押、继承、分拆、合并、入股。随后村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投入组建了农业、林业、蔬菜种植三个合作社,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收益按股分红的新型合作经济。
2013年,栾卸村建起了全新的经济合作组织——栾卸村银杏专业合作社,明确了村民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全村家家是社员、户户有股份,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栾卸村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既厘清了村“两委”、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之间的关系,让集体经济活动及收益分配在阳光下运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保障了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管理权、监督权和收益权。通过产权改革,让村民直接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闯出了农村“政经分开”的治理新路。栾卸村首创的“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形式,写进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美环境,绘就振兴“新蓝图”
栾卸村“两委”班子始终把群众幸福放在心中,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让村民像城里人一样有钱,一样工作,一样生活”一直是栾卸村的奋斗目标。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兴办教育、完善配套设施,“生态宜居、生产环保、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梦,正在栾卸村变成现实。
1998年初,为了改变村民居住生活条件,栾卸村开始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聘请中国建筑设计院对新农村进行了全方位、高标准的规划设计,2001年建成了节能、水暖、电讯、公建、绿地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民居——恒利庄园,建设住宅79栋,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50多平方米,村民活动中心、变电站、热力站、水厂、老年公寓等公共设施也相继完成。全村980户居民从此告别了传统陈旧的农舍,全部住上了舒适的乡村别墅。
与此同此,栾卸村对村庄进行了全方位的“绿色包装”。最大程度保护原有的树木,并实行“见缝插绿”的原则,村内栽植各种观赏树木1万余株,新种草坪10万平方米,村民们生活在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花园式”住宅区。同时对村庄的各小区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安装各式路灯580盏。在庄园四周兴建了高标准的生态观光大道和7座总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和小型水库。建成为一个山水围绕庄园、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之乡,荣获了全国唯一的村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栾卸村注重教育投入,1983年,栾卸村就把挣到的第一笔钱投向了教育,投资60万元建设了邢台地区第一座农村学校教学楼,并在全国范围高薪招聘教师。1989年,又投资400多万元扩建了学校。2005年又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总建筑面积达10.1万平方米的河北恒利学校(沙河市九中),使全村和周围农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村民们又受到了良好文化熏陶。李长庚说,办学校不是为了挣钱,也不只是为出几名大学生,而是要把更多的农民家庭变成知识家庭,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改变农民。
为了给村民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环境,村里成立了物业服务队,清洁、维修、保安等服务都有规范制度,安保24小时巡逻,垃圾日日有人清理;建起了高标准的老年公寓,60岁以上老人实行了退休养老制;建立了4所卫生室,村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组建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破除了陋习和迷信、树立起移风易俗新风尚。村里普及了数字电视、宽带网,办起了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室,全村人道德文明素质和知识文化素质有了质的升华。
栾卸之美,不仅美在山青水秀,碧瓦红墙,鸟语花香,更美在栾卸人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神态。2007年栾卸村就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从2009年起,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