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冀云长镜头 冬奥来了①|一路惊艳 看场馆

时间:2022-01-31 15:24:50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作者:王硕

还有五天,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就将拉开大幕,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欢聚北京,将用拼搏与汗水书写新的传奇。冬奥场馆、冰雪产业、赛事服务、冰雪运动各个方面伴随着冬奥的脚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盛会到来的时刻,它们也必将绽放新的光芒。

《冀云长镜头》策划推出冬奥来了系列报道,以《一路惊艳 看场馆》、《一路高歌 看产业》、《一意凝心 看保障》、《一飞冲天 看风姿》来细数筹办各方面工作走过的点点滴滴,为即将到来的奥运盛会加油喝彩!

编辑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开幕,

冰丝带、雪如意、雪飞天……

这些高颜值、高内涵的冬奥场馆

将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诗意盎然、美轮美奂,

39个场馆全面准备就绪,

浓缩了无数第一和唯一的它们

将化身为最耀眼的舞台。

编辑

一亮相就惊艳世界的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毫无疑问是张家口赛区的标志性场馆,

可也是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场馆。

世界上首个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

首次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

最长的跳台滑雪赛道、

最具设计感的跳台滑雪场馆……

这一项项世界之最背后

是对一个个极限的挑战。

编辑

“雪如意”整装待迎五洲宾朋。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为了能提高比赛的舒适度,

“雪如意”的滑雪道一改以往建在山脊的惯例,

而建在了山谷中,三面环山形成“避风港”。

可由此需要架空建滑雪道,

架空高度最高达30米,坡度最高达37度,

这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工程要在自然山谷极其狭小的作业面上

沿山立起136根桩柱,

如今看起来整齐划一的它们,

其实是136道难题。

因为每一段山体的地质条件不一样,

使得桩柱高度各不相同,

有的高达30米,有的却要深埋20多米,

所有桩基都是人工成孔,

同时还要配合爆破施工。

编辑

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这样的难题没有现成经验,

建设者们只有凭着智慧探索方案,

他们组织编制大型设备在山地的安装与拆除,

通过“山地转换梁支撑体系”、

“大悬挑钢结构吊装单元模块划分”等

多项重点专项方案,逐步攻克难点。

最终建设者们仅用700多天

就完成了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滑雪跳台。

编辑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顶峰俱乐部。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如今,沿着259米的电梯轨道依山而上,

运动员完成一跳后可以尽快回到出发区。

这同样是一项世界之最——

最长的大载重变角度斜行电梯。

当运动员们俯瞰修长的如意之柄,

仰望宏伟的如意之端时,

这中国“智”造一定会让他们惊叹!

编辑

碧空澄澈,白雪皑皑。

雪道随山势倾泻而下,

在阳光中熠熠闪光。

云顶滑雪公园,

是北京冬奥会7个雪上竞赛场馆中

唯一一个利用现有雪场改造而成的场馆,

它已“圈粉”无数,

曾被国际雪联专家赞为世界最好赛道之一。

编辑

云顶滑雪公园的赛道景色。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简约而不简单,

这里随处体现着“绿色办奥”的理念。

云顶滑雪公园修建之初,

就蕴含着“简约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匠心,

场馆获得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三星级设计评价标识,

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高等级。

建成的6条赛道中,

有4条是在原有雪道基础上改造而成,

2条训练滑雪道及场地连接雪道

也是在原有的雪道基础上建设。

不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

改造中多出的石方

还被用于临建道路铺设等设施建设,

最大限度减少了道路运输。

编辑

云顶滑雪公园赛道造雪的场景。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节水, 是云顶滑雪公园又一个巧妙设计。

按照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竞赛标准及国际惯例,

冬奥会比赛必须使用人工造雪。

为了高效利用水资源,

云顶滑雪公园建起了整套造雪引水系统,

夏季灌溉、冬季造雪,

这里成了水资源

全收集、全处理、再利用的海绵赛区。

依靠这套引水蓄水系统,

年均可收集利用水资源25万立方米。

编辑

防风墙亮相冬奥赛场云顶滑雪公园。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为了智慧节能,

公园还在滑雪场部署了能源监测设备,

物联网技术远程抄表,

能源数据实时汇总,

智慧平台智能生成能源管控策略。

通过安装节能系统,

能耗控制更精准、更高效。

编辑

工作人员驾驶机械设备在云顶滑雪公园进行赛道二次塑型作业。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每一份资源精打细算地用好,

这里的临建设施也不例外。

它们采用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的材料,

而且多数是租用,

赛后将有两万平方米的临建

返还供应商作后续利用,

一些体量较大的临建则可以继续用于雪场,

满足大众滑雪或赛事滑雪之需。

编辑

造雪机在云顶滑雪公园进行造雪作业。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北京冬奥会后,

云顶滑雪公园将作为奥运遗产永久保留。

这里不仅拥有举办国际级赛事的能力,

同时将恢复大众滑雪和旅游度假的长期运营,

相信这里的绿色匠心一定会转化为

一笔丰厚而持久的生态财富。

编辑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被民众爱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

是本届盛会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

因为将举办速度滑冰赛事,

这座场馆的奥运使命突出体现在冰面之上。

编辑

国家速滑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冰丝带”的冰可不简单,

它是亚洲最大的全冰面,

面积近1.2万平方米。

它也是一块凝聚着高科技的冰面,

既追求“最快的冰”又致力于环保节能,

可以说是一块向完美看齐的冰。

编辑

国家速滑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冰丝带”创新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冷剂,

碳排放量是传统制冷剂的3985分之一。

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

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

排得少还用得省,

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

可以提供70摄氏度热水

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

在全冰面模式下,

每年仅制冷部分就可节省200多万度电,

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也趋近于零。

编辑

2021年,“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速滑比赛在“冰丝带”鸣枪起跑。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在这样的环保指标上,

冰面还能做到冰温非常均匀,

控制在0.5度以内。

让运动员感受到始终如一的冰面硬度,

以利于创造更快的滑速。

这不啻为一个奇迹。

还有雪飞天、雪游龙、雪飞燕……

冬奥来了,

这一座座竞赛场馆

凝聚着智慧、汗水、浪漫和期待,

终于等来了它们正式拉开帷幕的时刻,

冬奥圣火熊熊升腾之时,

相信它们会不负众望,一路惊艳!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硕综合报道;图片源自新华社、视觉中国等)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