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走进老区看新貌丨红色前南峪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2-06-21 16:28:16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作者:李子超 刘杨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李子超 刘杨)初夏时节,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满目青翠,风景如画。行走在村子的主街道上,一排排二层楼的小院整齐利落、沥青铺设的道路平整宽敞,学校、快递驿站、便民超市一应俱全,处处体现着美丽乡村的精气神儿。夹在灰顶新民居中间的一排红石砌墙、红石板盖顶的房屋格外引人注目。

抗大陈列馆。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杨 摄

“这些红石墙、红石板的老房子,是抗大总校在我们村驻扎期间,抗大教学员生活、学习、战斗的地方,当时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抗大学员居住。”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

前南峪风景如画。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杨 摄

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曾在邢台浆水一带办学,校部设在前南峪村,周边40多个村庄都有抗大旧址。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抗大在这里度过了两年零三个月,培育出8700多名抗日将士。“抗大陈列馆1995年立项规划,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抗大专题陈列馆。目前,抗大陈列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17项国家级荣誉。”提及抗大的历史,讲解员张丽超娓娓道来。

前南峪道路两旁郁郁葱葱。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杨 摄

20世纪60年代的前南峪到处是荒山秃岭,植被稀少、经济落后、自然环境差,“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靠山吃山,时任前南峪村第一书记的郭成志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进行荒山绿化,围绕山场开发做文章,是摆在前南峪人面前的唯一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前南峪村党员干部继续传承抗大红色基因,带领全村群众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兴修水利、治理荒山,全村8000多亩山场,全部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达94.7%,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近年来,前南峪村建立起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32.64万株的果品生产基地;实施“二次创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果品深加工;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荒山变成‘花果山’,农户吃上‘旅游饭’,百姓端起‘绿饭碗’,老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甜。”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前南峪村现有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近年来,信都区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红色旅游成为前南峪生态发展的又一重要产业支撑。

前南峪村万邦珍果园的园主李海凤在采摘樱桃。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杨 摄

凉拌野菜、浆水豆腐、笨鸡蛋、野韭花疙瘩汤、炒饸烙……随着午饭时间临近,参观完抗大陈列馆和爬山回来的游客陆续来到景区内的农家乐饭店就餐,并向老板询问当下进入成熟期的水果,计划着下午的采摘。

“我这片果园有500亩,种植了李子、苹果、樱桃和葡萄等二十多个品种,每年的4月份到11月份都是果实采摘期,现在樱桃采摘马上结束了,紧接着上市的就是李子和桑葚。今年受疫情影响,好多外地游客过不来,都是通过微信、电话的方式下单,销路没有问题。”前南峪村万邦珍果园的园主李海凤告诉记者。

巍巍太行,绿色生态让老区焕发新面貌。前南峪村充分利用“红绿”资源,持续探索挖掘经济潜力。全村每年吸引中外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800万元,门票收入1450万元,2021年,全村林果收入超过2000万元,林果和旅游两方面收入超过1.34亿元,全村总收入1.86亿元,人均收入18400元。

“从荒山到‘花果山’,有了好风景,就等于栽下了‘摇钱树’,既能卖鲜果,又能卖风景。”郭天林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今日前南峪村环境优美、生态优良、产业兴旺、群众幸福,拥有“太行明珠”“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等诸多美誉,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前南峪村的干部群众也正依托红色资源,做强绿色产业,在新时代描绘出红绿交织的美丽新画卷。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