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晚报记者 邸志永 刘寒凝
未来,粮食怎么种?
如何克服分散土地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的桎梏?如何保障有地农民的土地收益?如何让村集体在粮食种植中获得收益从而发展壮大?
在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定兴,记者在高里镇高里店村看到积极探索。
种植面积逆势上涨
相隔仅一年,高里店多种了500亩小麦,多打了60万斤粮食
位于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拥有3200多亩肥沃土地的高里店村,基本农田就有2800亩,整个村避不开“土里刨食儿”。
全村700多户共2240人,平均每人约1.5亩耕地。村党支部书记丁明亮,在浙江当过兵,在江西包地种过水稻养过牛蛙,多年后回到村里发现“还是老样子”。
散户种粮成本居高不下,老一辈传统农民年老力衰,粮食收益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打工性工资收入越来越高……在高里店村,弃种粮食甚至弃种耕地现象并不罕见。
2021年,开始发生变化。
当年村里收割小麦约1800亩,而在2022年小麦收割约2300亩。多种的500亩小麦,按照每亩1200斤计算,多收获60万斤。
这种明显的变化,源自2021年秋定兴县在高里店推行的央企中化集团MAP模式(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的社会化托管服务,采用土地平整、微滴灌等管网建设、“智慧+”设施,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增产基础。
去年,在县农业农村局和高里镇支持下,村里成立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1300亩,村民以土地入股。推行MAP模式,在种管收方面由中化农艺师做专业指导,统一种子、化肥、农药和管理。
“之前村里每亩地每年承包费为400元,我们每亩地给1000元,粮食销售后还有分红。”丁明亮称,MAP模式小试牛刀,多年来村里小麦种植面积第一次逆势上涨,暴增500亩之余,弃耕现象在村里成了历史。
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规模化种粮增加5%实际种植面积,机械化种管收优势得以突出
种粮,成本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高里镇党委书记顾志伟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亩地成本计算,小麦种子100元,播种30元,耕地180元,化肥300元,浇水30元,农药40元,收割70元。综上,每亩种植成本750元。
按照每亩地1200斤产量,目前每斤1.5元价格,每亩小麦收益约1050元,还不能算10人次左右的人工成本,否则可能不赚钱。MAP模式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下,全程机械化让成本大为降低。
“就拿联合收割机来说吧,散户一亩地的价格是70元,还不清理地里的秸秆。”丁明亮说,合作社的小麦收割价格为一亩地35元,成本下降50%,还会打包秸秆让土地更整洁,“因为我们地块在500亩以上,联合收割机省油还能割出亩数来,打包秸秆还能再增加收入。”
再以播种为例,散户农民一亩地成本为30元,而合作社一亩成本仅为20元,下降30%多;同样是无人机“一喷三防”,散户农民一亩地成本20元甚至30元,而合作社的成本仅为7元,下降60%。
大规模机械化种管收下,随着垄沟、水渠、田间小路的推平,还能凭空多出5%左右的耕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1300亩流转耕地,大约能多种小麦65亩,多产7.8万斤麦子。”丁明亮笑称,规模化、集约化种管收,让粮食种植成本明显下降,特别是人力成本大为降低。
集体和村民更有保障
村民享受1200元以上保底和分红,村集体增加35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69岁的村民丁保安有俩孩子,一儿一女都在北京工作。眼看着上了岁数,种着家里的7亩地有些力不从心,在家人劝说下准备放弃耕种的时候,村两委把丁保安的地托管了。
一亩地一年给1000元保底,年底每亩地还有约270元分红,播种、浇灌还可以有工资,丁保安的新农民生涯,在2022年翻开新的一页。
“家里7亩地,保底加提成大概收入8500元。我给合作社打工150天以上,收入1.5万元左右。老伴儿偶尔去打工,大概收入5000元。我们老两口一年近3万元的收入,再也不是孩子们的‘拖累’。”
丁保安只是高里店众多受益农民之一。
MAP模式更大的意义,是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稳步实现。
在高里镇景安村,目前推行MAP模式已有一年半,收获了三季粮食。“在分红方面,农民占比50%,村集体占比50%。我们算了一下,一年的每亩地分红在270元左右,景安村去年1150亩流转土地,给村集体带来30余万元的集体收入。”高里镇镇长吕仁猛称,按照这个比例,高里店村里的集体收入将猛增到35万元左右。
定兴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苏志刚告诉记者,预计全县将推广中化MAP模式达到10万亩以上,确保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以上。
一个更为可喜的变化是,今年以来,定兴县大力推进“两个万亩”建设,其中包括统筹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智慧化、机械化、生态化、融合化,在总占地7.4万亩的7大地块建设生态智慧农场。届时,包括MAP模式在内的更多规模化、智慧化、机械化、生态化、融合化生产方式,将助力百姓端牢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