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文明之美看东方·青豆带你逛家乡古迹⑥丨沧州市献县单桥: 百姓集资行善举,单桥又名善人桥

时间:2022-07-25 16:26:01  来源:河青新闻网  作者:郭会哲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即日起,河青新闻网推出“文明之美看东方——青豆带你逛家乡古迹”专栏,带您一起领略燕赵大地上的历史文化。

【导语】

河青新闻网讯 在民生凋敝的古代,修桥铺路一般都是仰仗政府出资的“大工程”,令人称奇的是,献县的单桥却是由民间自发组织、自发出资修建而成。石桥历382年风雨而不倒,在河北大地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图一.jpg

图一:今天的献县单桥

图二.jpg

图二:饱经沧桑的单桥桥面

献县百姓决定集资建桥

浩浩汤汤的滹沱河,给献县百姓带来了灌溉水源,但是也带来了无尽烦恼。这条河阻隔了南北交通,给百姓出行带来了不便。滹沱河旧道在献县城南六里,这里最初有一座木桥,因是单氏筹款修建,于是有了“单桥”之称。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桥梁倒塌,献县百姓急需要一座新桥。要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那就只能修石桥。

当年滹沱河宽不过百米,但是修石桥却是一件大事。献县地处平原,修桥所需石料只能从山西运来,加上古代技术落后,没有大型工程机械,所有工作都要人工完成,修成一座石桥得花数年时间,前后花费几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按理说,建设石桥的钱,得是上级政府出“大头儿”,再加上献县衙门和民间募资来凑齐“工程款”。具体的桥梁施工则由献县的上级河间府来组织人员完成。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晚明的江山四下起火,东北边境不宁,王朝内部的农民起义不断,朝廷军费开支浩大,忙的焦头烂额。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压根没法指望上级拨款,也压根没时间搞建设抓生产,所以修桥这种事儿,只有献县人民想办法解决。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献县百姓决定自己筹资自己动工,声势浩大的修建石桥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自发组织建桥会负责工程建设

在献县知县李粹白的牵头下,献县组织了“建桥会”。组织内部分工明确,大家各展所长。石守志是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刘尚用为设计桥梁的“工程师”,王志用负责工程的宣传和募集筹款。杨起凤主管建桥材料的保管工作,秦堡则是“仓库出纳”。在滹沱河两岸还有专门的“茶头”,主要工作是给往来的宾客提供茶水并陈明修桥事宜,大家捐资多少随意。

为了修桥,献县的百姓们慷慨解囊。带头捐钱的是一位姓冉的士绅,他一次性拿出了30两白银。不过,他的做法别出心裁,这笔钱不是直接用于买石料,而是拿来购买了一万个普普通通的瓦罐。

他的想法是让大家从自家的开销中每个月节省出一点米和一文钱放到瓦罐中储存,到期后一并捐给“建桥会”。这一万个瓦罐等于播撒出了一万颗希望的种子,大家喜滋滋地把瓦罐领回家,涓涓小流汇入江海,民众的力量推动了建桥工程继续前进。

在捐资队伍中,还有一位裴道姑,她的事迹尤其令人感动。这位道姑带着自己的义子王金四处化缘,为修桥募资。而且,这二人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收集了大量外地石桥的资料,作为新建石桥的参考。颇有天赋的王金还成了工程设计团队的一员。

集四海百姓之资而成此桥

除了吸纳本地的捐款外,单桥建桥会后来在山西、陕西、山东乃至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都建有分会,前后有来自130个州县的百姓捐资。大家将这些人的姓名和身份刻在了桥头的石碑和桥栏杆、望柱上,让后人感恩出资人的帮助。

根据统计,被镌刻记录的捐资者多达2800余人,他们中有文官武将,还有庠生、拔贡这样的知识分子,既有贩夫走卒、商贾、家庭妇女还有太监以及僧人道士。还有的人身份不确定,他们被统一称呼为“善人”。当时以整个家族或行业协会名义进行捐款的现象比比皆是。

11年后,这座汇集全国130个州县百姓捐款、没有动用官府一文钱的桥梁宣告竣工。因为由大家集资修建而成,献县人又管它叫“善人桥”。石桥全长77.5米,桥身长度为69米。石桥的设计非常巧妙,四个小拱既节省了石料而且兼具行洪功能,中间的大拱高达12米,货船可径直通过。

而且,献县单桥上还雕有110幅浮雕,其中有47幅讲述的是人物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的花鸟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在献县人口中还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统蛟龙牌”的说法。

今天的单桥散发出了新的光彩

在明末纷乱的时局中,集万民之资、耗十一年之功修成的单桥,是那个黑暗时代所透出的一丝亮光。单桥体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为沧州的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桥梁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单桥为中心,后来形成的三个居民聚落也就得名为了北单桥、南单桥和东单桥村。

可惜的是,在桥梁竣工四年后,清军的铁骑踏入紫禁城内,明王朝覆灭。时隔一百多年,单桥边的百姓们山呼万岁,迎接驾临此地的乾隆皇帝。修于明朝的石桥却没有迎来本朝的皇帝,反倒成了清朝皇帝的游览地,想来也着实令人唏嘘。

抗战时期,不屈的献县儿女奋起抵抗,组织起了回民支队抗击侵略者,单桥是河北健儿往来通行的要道,也是他们抗击日寇的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座石桥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公元2006年,单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2014年夏天,献县文保单位对石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工程,桥底进行了夯实加固,有断裂破损的桥栏板得到了粘结修补,历经沧桑的古桥以新的面貌示人。

三年前,借着旅发大会的契机,献县以单桥和滹沱河故道和核心兴建了新的单桥景区,古香古色的建筑和喷香扑鼻的献县农家菜迎接着慕名而来的八方宾客。

夕阳西下,目光深邃的老人将先辈们团结修桥的故事讲给后辈,历经三百多年的“单桥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扬、延续。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郭会哲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