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李艳辉)“每到‘7·28’我都来这里缅怀震亡亲人。前几天,看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有雨,正发愁不好打车,没想到赶上了出租车司机的志愿服务活动。”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6周年纪念日,跟很多唐山市民一样,靳玉芝享受到了爱心出租车司机“点对点”免费接送服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千万别谢我!我也是‘震漏儿’,当年如果没有全国各地的亲人帮咱,哪儿有今天的好日子?”参与此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爱心出租车司机高绍辉说,平时多做一点公益,把爱传递下去,是对恩人们最好的报答。
被爱者道不尽感激,施爱者不图回报。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唐山其实处处可见。
46年前,这座遭受特大震灾的城市曾得到全国军民大力支援;46年来,感恩之情早已深植市民内心,并内化为城市品格,每遇大事,这座城市更是倾城感恩、全力援助。
那份情,唐山人永远铭记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
这是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文字。即便在震后46年的今天,沉下心来读一读,依然感受到字字令人备受振奋、句句饱含感恩之情。
这座城市已涅槃重生46年,对全国军民的相助恩情永远铭记。
去年12月,我市地震幸存者刘红梅奔赴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现场,想找到当年为她精心治疗伤病的门医生。她回忆,地震发生时自己年仅9岁,曾被转院至辽宁省本溪市一家医院接受治疗。长大后,她越来越感恩于门医生的爱与呵护,无奈时过境迁,寻找他多年无果。刘红梅期待借助媒体的帮助找到恩人,能当面喊他一声“爸爸”。
全场动容,屏幕前更有无数人泪目。
寻恩,是许多地震幸存者都经历过或正在继续的故事。
市民孙沪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曾用名:“孙沪震篷”。1976年8月4日,孙沪的母亲突然临盆难产,眼看着母女二人就没命了,上海医疗队的周娟华、王月美两位医生在简易帐篷里跪着施救7个小时,母女终于得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母亲给她取名“孙沪震篷”。
几经辗转寻觅多年,孙沪与周娟华重新取得联系。尽管时空跨越数十年,情缘却割不断,终再续。
数据显示,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短短4天之内,全国各地支援唐山灾区的人员达十几万人。46年来,唐山人一直铭记在心,向全国各地“寻恩”从未间断。一些动人的细节,让唐山人数十载念念不忘。这些恩情,沐浴着这座城,也让这里的人们时刻准备着回报爱、奉献爱!
这座城,处处有关心关爱
相濡以沫,相依相偎。大地震曾给这座城市带来灾难,却令市民们在此后的日子里格外友爱互助。唐山大地震后,一大批爱心人士通过帮孤助残走上了传递大爱的志愿服务之路。46年来,志愿精神早已融入唐山人的灵魂,并在传承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唐山的名片。
有困难需要个性化帮助时,从微信公众号下单,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收到订单后,会及时派单给下属志愿服务队。服务队制定服务方案送上门来,居民可以对满意程度进行打分……从去年开始,丰润市民李晓娟就爱上了这种“群众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接单”的服务模式,李晓娟本人既是受助者,也是志愿者。回忆起多次为所需市民提供买菜、家电送修等及时的服务,李晓娟心中满是成就感。
我市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像李晓娟这样的志愿者,截至目前已实名注册147.37万名,有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志愿者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比例达87%。2018年,我市在两所高校分别建立市级志愿服务培训基地,配套实施“志愿者全员培训计划”,分批次对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及志愿者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和实践训练,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贴近服务对象的内在需求。
谁说雷锋没户口?唐山雷锋天天有!仅去年一年,全市100余万名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超过156万余小时,受惠群众达500余万人次。今年初,疫情突发,全市16.9万余名志愿者快速集结,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冲上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争做教育引导的“宣传员”、疫情排查治理的“守门员”、综合服务保障的“服务员”,使这座城市时刻有爱涌动,不断为抗疫赋能。
有灾难,就有唐山人身影
没有哪座城市像唐山一样对重大灾难感同身受。正因如此,全国哪里有重大灾难,唐山人民总是倾城而动,尽全力以最快速度参与救援或捐助,诠释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使唐山市民积聚了32年的报恩情感慷慨奔涌,这座城市于是创造了抗震救灾中的许多“第一”:
唐山医疗队和抗震救灾抢险队是第一支到达成都的外地医疗队和抢险队。
唐山向灾区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专家和地震孤儿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
唐山市组织编写的《唐山抗震救灾经验专报》第一时间被送往灾区。
捐出了国内民间个人最大数额1.1亿元的爱心款,加上唐山民间捐款2.4亿元和世界各地唐山人的筹款,共近4亿元,捐款数额位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灾区需要什么就全力提供什么”,唐山市领导为支援抗震救灾定下了这样的主调。及至2010年青海玉树受灾,在灾难现场,依然处处流动着来自唐山的志愿红。
情暖遇难人,关爱异乡客。在疫情封控的非常时期,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滞留在唐,无论身处哪里,都享受到了“唐山关爱”“唐山温度”。
今年3月,疫情突然来袭。丰润区36岁的快餐店店主韩金平发现,有来自外地的8辆货车被困在店门口附近。看到滞留的司机们大多吃面包、方便面,她开始给大伙做“热乎饭”。肉夹馍、馅饼、汉堡、各种热粥……20多天,韩金平变着花样给司机们改善伙食,店里两个冰柜的备货几乎“清零”,鸡蛋就用了700多个。
“被困在我家门口了,我就得管。全唐山这样的事儿多了,司机们不都得到及时救助了嘛!”韩金平说,这是应该做也能做到的事,不需要感谢。
地震是灾难,却也给唐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把感恩镌刻进了唐山人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无论何时何处,在困境中,唐山人都会伸出援手。他们不需要刻意的感谢,因为他们是唐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