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发展最大内生动力。”
河北日报客户端推出系列微访谈《非凡十年·向“新”力》,带您走近河北几位普通人,他们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在这个非凡十年里,他们以同样奋进的姿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第二期《孙轶飞:从医生“段子手”到科普“网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大学医学史老师,是如何用跨学科视野,将各领域知识巧妙“编织”在一起,并在多平台分享给大众的。
他,一名大学老师,课程抢手,一次期末考试,带去的100份试卷不够了,一问,竟有20多个蹭课的学生也来考试了……
10年前当医生时,他的科普文章就在各大知名线上科普平台“圈粉”。
而今,他的科普作品《用显微镜看大象》《不止一个达尔文》《用两百万年斗蚊子》等,更是频频现于青少年书目推荐榜。
他是孙轶飞,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孙轶飞。河北日报资料片
孙轶飞曾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工作了12年,2013年左右开始在各网络平台发表科普文章,2017年进入河北医科大学任教。
从医生,到老师,再到科普作家,十年间,孙轶飞的岗位和职业转变了一次,但身份却时常在三者间切换。
他说:“从医生到老师到科普作家,这三个身份,在我看来其实是互为表里的,他们的共性,就是用尽量通俗的方式,把知识传播给大家。”
2013年左右,各类医学科普类自媒体开始为大众所关注。
彼时,身为外科医生的孙轶飞常在互联网发表文章解疑释惑,开始涉足科普圈。孙轶飞撰写的科普文颇受欢迎,创作了很多10万+的内容。
孙轶飞接受《科普中国》采访的视频截图。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自然科普相关视频累计获赞11亿次,万粉作者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2%;而B站科普类内容增长了19倍,用户数每年增长迅速……
医生+教师+科普作家的“斜杠”青年,互联网时代的大众科普人,科学、语言、艺术、战争……各领域知识被他巧妙“编织”在一起,孙轶飞用跨学科视野分享独到看法,和大众一起在“未知”和“已知”之间自由穿越。
他被戏称为“段子手”,别出心裁的例子随口而出,枯燥的医学史,被他“翻译”得“悬念迭起”。
他的医学史课程期末考试,100张卷子,来了120人,一问竟有20多个蹭课的学生前来考试,“考个试表示下对老师的尊重。”
2021年,孙轶飞被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聘请为该校科技辅导员。
2021年开始,受自己小学老师邀请,孙轶飞开始担任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科技辅导员。
他,从此有了一群小小的“师弟师妹”,从“受业”到“授业”,又多了一个平台传承知识火花。
他说:“我非常热衷于这项工作,这种兴趣的传承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在童年遇到一个好的知识传播者,可能是比什么都幸福的事。”
书,牢牢地占据着孙轶飞家空间布置的主动权。
他的科普著作同样佳作不断,《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获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用显微镜看大象》《不止一个达尔文》《用两百万年斗蚊子》等频频现于青少年书目推荐榜。
孙轶飞的部分科普著作。
在《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中,孙轶飞在书的首页特别写下“献给伯恕”。
伯恕,是孙轶飞的儿子,当时只有3岁。孙轶飞坦言,“害怕当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我已年老昏聩,不能给他亲口讲述这些有趣的故事”。
这是一位父亲给儿子的礼物,也是一位科普专家给所有青少年的礼物。
他期待着,“你和我一起去看一看,这个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所有知识都存在联系的世界。”
视频拍摄:薛岳虎
视频剪辑:侯猛
片头制作:赵墨
撰文:侯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