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台、新产业、新家园、新生活相互支撑协调联动
唐山:让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底气更足成色更足
河北日报消息(记者郭猛、汤润清)2022年12月26日,总投资155亿元的耀宁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在丰润区开工建设,一期项目计划总产能为12GWh单体大容量锂离子电池;12月31日,东方电气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在曹妃甸区破土动工,一期预计年产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和1000套氢燃料发动机系统,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97.5亿元……2022年以来,唐山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亮点纷呈。2022年全市共实施536个省市重点项目,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达到82.3%,总投资达4797.2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唐山市坚持问题导向,向改革创新要动力,通过搭建更普惠、更活跃的发展新平台,壮大更坚韧、更稳固的新产业,建设更美好、更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家园,共创更幸福、更和谐的新生活,在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中交出优异成绩单。
“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宏伟目标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坚持新平台、新产业、新家园、新生活相互支撑协调联动,才能让唐山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足、底气更足、成色更足。”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武卫东表示。
去年9月,唐山国际商贸交易中心入选商务部等部委设立的新一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作为试点单位,该中心将为唐山市小微生产企业提供共享式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大平台,构筑对接国际市场的便利通道。
以新平台支撑新发展,促进新要素资源加速向唐山集聚。唐山市提出,构建“9+N”市属国资国企新格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让资本运营平台实力更雄厚。随着唐山市城市发展集团、金融发展集团、能源集团、安居集团集中揭牌成立,涵盖能源开发利用、住房保障、人才服务、金融服务、城市建设(园区开发)、文化旅游、交通发展、港口等多领域多板块的系列企业集团初步形成。让人力资源平台服务更精准,唐山市通过“高精尖”人才招引、“凤还巢”人才回归、海外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互联、重点高校毕业生集聚等系列工程,加快培育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共有省级院士工作站8家,入库唐山籍在外专家947名,完成重点产业发展相关课题研发393项。
1月7日,铁路春运首日,由中车唐山公司生产的CR400BF-Z型时速350公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自北京首发。列车不仅以风驰电掣的速度为春运提速,更以其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网络控制系统,让乘客体验了满满的科技感。如今,以轨道交通、机器人、汽车为代表的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形成,成为唐山“新工业”“高科技”的发展支柱。
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唐山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自身深厚工业底蕴,坚持调旧育新,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多维度选取新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打造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4条标志性产业链,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产业、信息智能4条成长性产业链,基因技术、类脑智能、空天开发等N条前瞻性产业链,形成“4+4+N”现代化产业链条;特别是紧盯风光氢氨和储能产业,用市场换产业、资源换项目、链条换集群、环境换投资,全面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推动工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新平台聚集新产业,新家园带来新生活。唐山市以健康、生态、美丽宜居为目标,全方位全过程推动生态结构、城乡结构、交通结构绿色转型,努力打造便民宜居之城、文明典范之城、创新智慧之城、幸福平安之城。
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唐山市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建管并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2年全市计划实施914个项目,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002亿元。截至2022年底,914个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011亿元。
该市还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0分钟便民生活圈”;用好大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以科技赋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京津冀一体化公路网,打造京津唐半小时交通圈、工作圈、生活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部署,唐山市用心用情用力交出更有厚度、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去年年初,唐山市确定了20项民生工程项目,全面承接了19项省达任务。在此基础上,又将打通断头路等5项工程作为市政府主动推进的民生工程一并实施,形成“20+5”民生工程格局。截至目前,各项任务目标已全部完成。
下一步,唐山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创美好新生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大援企稳岗扩岗和初创实体帮扶力度,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对接京津等地高端教育资源,打造教育高地;健全医疗援助体系,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跃升;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扩大日间照料服务供给,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实施体育惠民工程,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