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英雄之光】声祭先烈 | 以英雄之名

时间:2023-04-04 14:59:51  来源:  作者: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河北省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万多人。当英雄的名字写在祖国的山河,刻进城市的街巷,融入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纪念英雄的方式,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清明时节祭先烈,本台派出多路记者走访河北的黄骅市、本斋回族乡、贺进镇、存瑞中学,去探寻这些名字穿越时空所蕴藏的精神力量。

 

 

·
 
 
 
 

 

 

 

祭董存瑞烈士:

 

(摘自《董存瑞》电影分镜头记录本)董存瑞锁着双眉,猛的看了一下抱在怀里的炸药,毅然地用手托起炸药包,举到桥顶拉开导火索。导火线在董存瑞面前燃过。董存瑞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巨大撼天动地的爆炸,桥堡飞向天空。郅振标一跃而起,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战友们冲向前去,高呼:“前进!”

 

 ——河北广播电视台王鑫敬读

 
 

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

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兵锋直指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隆化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长。战斗开始后,他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此时,离发起总攻仅15分钟。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时刻,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有董存瑞的墓地和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1948年6月8日,第11纵队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7月10日,冀热察行政公署做出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为了永久纪念他,隆化和怀来县人民政府分别修筑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和纪念馆。

 

·
 
 
 
 

 

 

祭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马本斋烈士:

 

日军大举入侵,国民党却叫嚣攘外必先安内,他写下七言绝句: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空有满腹男儿志,不尽苍浪付东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组建回民支队,屡建奇功,被授予“打不烂,拖不垮,攻无不克的铁军”;敌人丧心病狂,母亲大义赴死,留给儿子这样几句嘱托:人活,要活得有脸有面;人死,要死得像模像样!胜败不在生死,比的是谁的骨气更刚强。儿子也向母亲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连年征战,操劳过度,1944年他不幸倒下了,可他留给回民支队、留给全中国人民的英雄精神永远无法磨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康辉敬读

 
 

马本斋,回族,直隶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乡本斋东村)人。

卢沟桥事变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1938年4月,他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他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动用种种手段,逼迫马母给马本斋写劝降信。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在进行绝食斗争后以身殉国。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边区屡建战功。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在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病逝。

1953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东辛庄被正式命名为本斋村,乡政府也设在该村,更名为本斋回族乡。

 

·
 
 
 
 

 

 

祭黄骅烈士:

 

他加入革命时年仅15岁,身经百战,一心向党;他参加过长征,深受百姓和战友的爱戴;他牺牲时年仅32岁,满城悲泣,泪沾衣襟;他一生都保持着战斗姿态,一生都在为革命献身。他走后,这座城被冠以他的名字。

 

——河北广播电视台泽华敬读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骅追随毛主席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辗转大半个中国参加革命战争,领导的部队作战能力强。1941年,黄骅来到冀鲁边区担任副司令员。1943年6月30日,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时,被叛徒暗杀,终年32岁。

1945年9月,沧州市新青县解放,为纪念黄骅烈士将“新青县”正式更名为“黄骅县”。

 

·
 
 
 

 

 

 

祭贺进烈士:

 

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诚的爱国主义战士,杰出的知识分子代表。对同志平易近人,对敌人顽强勇敢。1944年,在同日军作战中,他吸引敌人火力,掩护群众安全转移,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7岁。同年,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有了新名字——贺进镇。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在燕赵大地上镌刻出闪亮的地标。

 

——河北广播电视台北辰敬读

 
 

贺进,原名郝桂峦,河北省正定县西庄屯人。曾就读于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1935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

“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践踏乡土,贺进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分配到太南办事处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贺进调到武安县四区(继城)任区长,为了便于发动群众,根据继城村贺姓多的特点,他改名“贺进”。贺进在继城积极发展民兵组织,领导群众进行斗争,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帮助群众度过灾荒。1944年10月10日傍晚,贺进和区民政助理赵湘到东梁庄帮助秋收种麦,因汉奸告密,敌人包围了东梁庄。贺进得到消息后,立即指挥群众转移,不顾生死安危,与赵湘一起把敌人引向自己。群众安全转移了,贺进和赵湘却被包围。赵湘头部中弹牺牲,贺进身受重伤,在把子弹打光后,他把手枪摔坏,搬起石头向敌人砸去,最后身中十余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44年12月,为了纪念贺进和赵湘两位英雄,边区政府应当地群众的要求,将继城镇改为贺进镇,把两位烈士牺牲地邓家庄改为贺赵庄。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