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李 鹏
辛 宇
通 讯 员 王 芳
5月的保定,麦田葱绿,如油画般铺展在大地上。在定兴县北店村2000多亩集中连片田地里,小麦正处在抽穗扬花的春管关键期。
打开机翼、装水、稀释农药、开启遥控器……在嗡嗡声中,无人机带着20升施药箱飞上天空,在2米低空掠过麦田,一阵喷雾飘然而下……连日来,村里的种粮大户牛文启在合作社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春季一喷三防作业,夯实夏粮稳产提效的基础。
“种了几十年地,以前这种场景连想都不敢想。”牛文启乐呵呵地告诉记者,1台无人机1天可以完成作业300-50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左右,每亩成本只有人工的一半。
随着北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完成,除了天上的无人机,地面的水肥智能一体化设备,更让牛文启赞不绝口:“既能对小麦进行补水、施肥,也能喷洒农药等作业……真是时代不同了,以前浇地经常一宿一宿盯着水渠,改口子还费时费力。现在这地里都是科技范儿,又轻松又省力。”
作为产粮大村,北店村有9000多亩土地,老年人下地力不从心、年轻人种地热情下降的现实,让村两委对“省人省事省心”的现代高效集约农业充满渴望。
未来,粮食怎么种?如何克服分散土地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的桎梏?如何保障有地农民的土地收益?如何让村集体在粮食种植中获得收益从而发展壮大?
新时代催生新理念,新路径解决新问题。
北店村党支部书记牛宝平说,从去年开始,在县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北店村由村党支部出面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完成“小田变大田”,成为了代表农民的“甲方”;将集中连片的土地委托给农业部门推荐引进的龙头企业或种粮大户来代管经营,由这些“乙方”实施“智慧农田”新基建。土地农业产生的效益不仅要保证给农民的“租地费”,也要按比例给村合作社一部分“承包费”,从而实现“农民得收益、村集体经济得壮大、现代农业得发展”的多赢格局。
今年3月份,定兴县集中举行了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揭牌活动,全县263个有耕地村全部建立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这种村企共建智慧农业的“定兴模式”日趋成熟。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饭碗牢不牢,耕地是关键。
按照农业部门的规划,今年定兴县力争将全域58万亩基本农田全部改造完成,将高效节水灌溉、数字智慧农业与农田新基建紧密结合,亩均投入3000元以上,力求做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持续提升农田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水平,为“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新样板”。
定兴县“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定市坚守粮食安全政治担当,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保定标杆”的一个典型缩影。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定具有一定的优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张金科告诉记者,保定市光热水土资源匹配度高,耕地平缓,质量优良,水源充足。市域内平原、丘陵、山区等各类地形地貌齐全。全市耕地面积773万亩,水浇地占比82%。2度以下坡度的耕地面积为703万亩,占全市耕地的91%。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685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89%。耕地有机质含量18.7克,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处于黄淮海区中上等水平。全市有沙河、唐河、易水等大中型灌区6处,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基本完成。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作为粮食生产大市的保定,成为京津冀重要的“米袋子”,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河北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与重要农产品保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12.43万亩,总产量418.99万吨,在近10年粮食总产连续增加的基础上,实现总产、面积、单产、效益“四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五个走在前列”“两个新样板”要求,市委、市政府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勇担京津冀粮食安全重任,坚决落实“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根基”要求,紧紧围绕提升粮食产能,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在京津冀地区先行开展整地级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为示范引领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树立“新标杆”,为进一步夯实区域粮食安全基础贡献“保定力量”。
棋局铺展,落子频频。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将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市委一号文件;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定》,在京津冀地区尚属首次;市政府将“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推进力度……
顶层设计,基层落实。
保定市县全部建立了农田建设工作机制,部门配合密切顺畅,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2022年保定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652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952万亩,覆盖保定市14个县(市、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可提升15%,耕地利用率提升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10%,节约用水20%-30%,节约用电30%,节约农药19%,节约化肥13%,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极大提高了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深水过河,不断探索。
近年来,保定不断加强先行先试,已在清苑、徐水、安国、涞水4个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两次流转、一次委托、固定+浮动受益,定兴县为解决“农田有人干活”的问题,探索出村企共建万亩生态智慧农场的“定兴模式”。
社会保险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清苑区一步步探索出“农田有人管护”的“清苑模式”……
随着探索深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日益不断完善:保定市构建了“村收集信息,乡服务站受理,县、市中心完成交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运营服务体系,建立了19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土地流转规范化率达到100%,为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目前,全市已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面积49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2%,占耕地的6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6%,统防统治覆盖率77%,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0%,农药用量持续负增长。常态化建后管护机制实现全覆盖,管护责任落实率100%。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保定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3万亩,到2025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届时,一个“耕”基更加牢固的保定,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农业新场景中,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保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