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行走京津冀 聚力开新局》就近看病,异地养老!京津冀扩大医养共享“朋友圈”

时间:2023-07-06 10:58:19  来源:  作者: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要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多来,三地医疗、养老资源不再囿于“一城一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流动、共享。家门口的医院变多了,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多元了……就近看病,异地养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协同发展带来的民生大礼包。

 

“行走京津冀,聚力开新局”,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实践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四集《就近看病,异地养老 京津冀扩大医疗养老“朋友圈”》。

 
 
患者不动医生动!
“国家队”扎根“桥头堡”
 
 

早上6点40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即将迎来一天的繁忙。虽然还没到出诊时间,但有一群医生护士身着便装、背着双肩包已经踏上了前往通州院区的通勤班车。

 

不到20分钟,50座的大巴车就几乎满坐。因为赶路起得早,工作时又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出发前司机师傅轻轻地拉上车内窗帘,方便医生护士们为接下来一天的忙碌“养精蓄锐”。

 

55公里、两座收费站,1个半小时的车程……今年39岁的北大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忠祐就是这趟班车的“常客”。

 

 
 

2021年12月18日,历时五年多的筹备建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为了让患者在各院区能够享受上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医院所有专家在两个院区都出诊。人民医院三大“招牌”学科——血液科、胸外科和创伤医学中心,甚至将诊疗或科研的重心移向了通州院区。

 

一开始,李大夫兼顾两个院区出诊,但随着通州院区病人流量的增长和整个医院的业务规模扩大,他负责的通州院区心内科30张病床很快便住满,他不得不放弃西直门院区的门诊,每天都往通州跑。

 

“我现在住在北边,如果工作日尤其是周一,赶6:40的班车,最晚6点一定得出家门。像明天我还要出诊,今晚就在通州凑合一下,不回家了。”

 

早上8点14分,班车抵达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古镇漷县的通州院区。李忠佑大步流星走进诊室换上白衣,5分钟后便出现在了患者病房。

 

 

“李大夫,真是多亏了您,今天下午我是不是就能出院了?” 50多岁的李先生看到科主任李忠佑,立刻迎上去,一个劲儿地道谢。

 

李先生是河北保定人,一周前,出现了腿部浮肿,胸闷气促,情急之下,他联系了曾多次去家乡保定阜平县进行对口帮扶的李忠祐医生。

 
 

在李忠佑的指引下,李先生开车3个小时,慕名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就诊。到达当天李忠佑大夫就为他安排了一系列检查,找到了病因。经过几天的治疗,困扰他的气促也好了。

 

“我家在河北最西边的一个县,距离北京300多公里。三个小时就能在北京大医院看病,我感觉非常值得!”对比之前在西直门院区看病的过程,办进京证、堵车和食宿成本,李先生由衷地感叹“没折腾、也没多花钱,没想到京津冀国家大政策,让我们小老百姓先享受到了”。

 

像李先生一样来自河北、天津、内蒙古的患者不在少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郑建介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的8成门诊患者、6成住院患者都来自京津冀周边地区。该院区编制床位数800张,以外科床位为主。目前,床位使用率经常能到95%以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郑建坦言,“对于患者来讲,我们是国家第一梯队的医院,医疗质量放心。他们的陪住家属能在通州院区得到更低的生活成本。对于我们医院来讲,我们让住院患者等候时间长的病房、学科到通州院区去开放新的病房和床位,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医疗资源给有需要的患者,这样也能让医院的床位运转起来。”

 

不仅如此,通州院区的设立也让北大人民医院在更广阔的空间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乘扶梯来到人民医院通州院区4层,“临床试验机构研究型病房”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一系列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观察等高水平临床研究在这里有序开展。

 

 

走进宽敞明亮的研究型病房,海慧温湿度监测系统、智能输液泵等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主任方翼正在病房中,和一款治疗哮喘湿疹病的新药的受试者们交流。

 

         

北大人民医院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展创新药临床早期临床研究的医院,但老院区空间有限一直难以“舒展”。从白塔寺院区的14张研究床位,到现在通州院区的50张研究床位,方翼教授感慨,“研究场地充裕了,团队建设更完备了,我们能并行多个研究项目,这也让我们有了十足的信心和底气为国家创新驱动提供科学的临床研究支撑平台,助力创新药的产业化、加快医学成果的转化。”

 
 
“一张网”织密,“一体化”提速
 

 

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的发展是京津冀医疗协同的一个缩影。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9年来,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相继投入使用,开诊以来门急诊总量已突破300万人次,东直门医院完成主体东迁。

 

持续加强对张家口、承德、唐山、保定等重点地区的支持合作,天坛医院帮扶张家口第一医院,筹建了张家口地区第一家眩晕临床诊疗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干细胞移植科在保定成立。

 

推动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京津冀485家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239家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

 

今年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实现“一卡通行”,无须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截至目前,180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医保异地直接结算服务,三地参保人员可持社保卡在定点药店直接结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

 
 
建设中的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
 

今年9月,援建雄安的“交钥匙”工程雄安宣武医院,也将正式交付雄安新区。目前,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工程、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正有序建设,全面建成后副中心医疗资源配置将进一步加强。

 

一张医疗协同的大网正在不断“织密”。京津冀协同提升医疗科技水平、打通堵点,立足民生破解“急难愁盼”,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均衡化发展,不断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北京老人“异地养老”颐养天年,
幸福之光照亮晚年
 
 

“咱们再来一遍,唱出气势啊!”

 

6月28日下午,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的老年大学多功能厅歌声嘹亮,上百名银发老人正在投入地进行排练。

 

“我参加合唱队,每周参加两次活动,每次两个小时,和其他老人一起唱红色经典歌曲,特开心,我还报名这里的老年大学很多课程,生活特充实!”

来自北京西城区79岁的陈廉大爷幸福感溢于言表,他居住的是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与北京通州区一河之隔,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是目前全国单体养老设施规模最大的养老机构,目前,有5000多名老人入住,95%来自北京。

 
 

陈廉大爷说,他和老伴2016年入住这里,转眼快7年了,当年就是看中这里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前不久,老伴血压忽然到了200多,我马上通知楼里配备的家庭医生,医生马上赶到,及时通知护士站找了护工,10分钟后,我们就到了养老机构一墙之隔的三甲医院燕达医院急救,化险为夷。在这里养老等于加了保险!”

 

养老机构不仅解决了陈廉大爷看病难的后顾之忧,也为他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况且还有美食相伴,让他心满意足。“这里有中餐、西餐、清真餐等十个食堂,花样挺多,不再为做饭发愁,减轻了家务劳动量。”

 

 

让陈廉大爷满意的燕达养护中心有哪些服务的“秘籍”呢?养护中心总经理刘培松自豪地说:“首先,老人为“老有所医”而来,这里解决老人看病问题,养护中心有完整的三级医疗体系,让老人小病不用出楼,慢病不出园区,急危重症在三甲医院优先就诊,实现了零等待。其次,老人为“老有所养”而来,养护中心提供家居区和宾馆区养老模式,家居区适合于生活自理型的老人。宾馆区实施病房式管理,配有医疗站,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还有护理员服务。再有,老人为“老有所乐”而来,老年大学开设了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等八个专业,40余门课程,还有京剧团、合唱团等八大社团。

 

如今,北京西城区有600多名老人在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其中离不开西城区和北京市给予的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

 

西城区2020年6月在北京市率先出台《老年人赴津冀蒙异地康养扶持办法》。三年来,在西城异地康养服务基地养老的西城老年人已有近千人,西城区对收住异地康养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入住老年人采取“供需并补”的补贴方式,个人补贴每人每月200元,养老机构补贴600元,累计发放老人补贴1376.22万元。

 

 

在近日西城区举办的一场“2023年西城区异地康养大集”上,来自河北、天津的40多家养老机构纷纷亮相,当场就有近百位老年人签订合约。一位来自河北的养老机构销售被几位北京老年人团团围住,“你那有电梯吗?伙食怎么样?平常都有啥活动啊?开药能用北京医保么?”老人们一遍遍确认着自己关心的养老问题。

 

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京津冀三地正在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河北发挥区位、生态和成本等优势,以环京14个县、市、区为重点,布局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廊坊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干部陈颖说:“政府制定了服务政策,比如养老机构的水、电、气价格,按照民用定价。另外,发放运营补贴,支持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入住在河北、天津的养老机构的北京籍老年人已达到4700多名,京津冀三地共同推动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等标准互通互认长效机制,培训交流养老服务人才近3000名。

 
 
 
医养协同,携手一起向未来
 

 

人口老龄化是京津冀三地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加强交流合作,在养老服务领域协同发展?

 

在近日举行的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第七次联席会议上,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并围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殡葬服务等重点领域,与有关地方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专项合作协议。

 

其中,北京市民政局分别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天津市民政局与河北省沧州市,签订了养老服务合作协议。至此,北京、天津民政部门与河北环京津6个城市已全部签订了养老服务合作协议。

 

北京市民政局养老工作处处长周玉表示,下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将鼓励北京养老项目向廊坊北三县等河北省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支持北京国有企业到津冀地区建设养老基地或养老机构,加快推动北京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养老项目推介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区域养老服务人才协同培训,切实提升三地养老服务水平的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