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地名里的河北|河北地名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3-09-21 13:55: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王思达 朱艳冰

【阅读提示】

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是打开大好河山的金钥匙。

2023年3月以来,河北日报分别在要闻版和深读周刊版推出“地名里的河北·浅说”和“地名里的河北·解读”系列报道。随着该系列报道进入尾声,我们发现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村庄、一条街道,其命名往往都有着一定逻辑,反映了人与自然、历史、社会的多维度关系。

燕赵文化源远流长,这片土地上的地名都有哪些命名特点?现代地名管理工作如何去做?对此,记者在前期系列报道采访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

2020年6月拍摄的秦皇岛港西港区。 河北日报资料片

地名反映河北地貌最为齐全的自然特征

关于地名的作用,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表述:地名是打开大好河山的钥匙。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地名命名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一般历经多次演变,但一些早已难觅踪迹的自然地理特征,会被保留在地名之中,地名因此成为‘复原’历史场景的重要线索。”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张清华研究员表示。

河北东濒渤海,西依太行,北有坝上高原、山地,南为广袤的洪冲积平原,是全国唯一一个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海岸等各种地貌类型兼备的省份。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就充分反映在了河北的各类地名上。

邢台和邯郸,分别有3500年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河北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都,也是河北历史最悠久的两个城市地名。这两个地名的出现,都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研究表明,“邢”字指的是井邑、井地,是由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频频出现的“井”字演化而来。古人对井的最初印象是泉水中的泉眼,因而对井下了一个定义——“穴地出水曰井”。历史上的邢台土肥水丰,百泉竞流,邢台便因此而得名。

邯郸之名,则和素有“邯郸第一山”美誉的紫山密不可分。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紫山是古代的邯山。“邯郸”地名最初的写法为“邯公式”,其中“邯”指邯山,而“公式”的得名,可能与紫山呈紫红色有直接关系。

在广袤肥沃的河北中南部平原,体现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名还有很多。两汉以前,河北中东部平原曾广布湖泽沼滩,生产进展缓慢,大聚落相对较少。这一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是河流、湖泊广布,因而地名多以河、湖、泽等命名。

例如深泽县,因此地地势低凹,每到雨季,三水横溢,久蓄不涸,几成水国,故名深泽。鸡泽县,则因其地处黑龙港流域的古河流冲积扇交汇处,地势低洼,形成沼泽,又因其鸡鸭遍地之景象,故而得名。

此外,在邯郸地区漳河流域,有漳河村、漳河涯、回漳、漳河店等地名。衡水地区地势低洼,河流交错纵横,以水命名的地名也很多,“衡水”便是其中典型一例,此外还有衡水桃城区的北沼、冀州的北漳淮、景县的洚河流等地名。

在河北北部、西部的高原、山地区域,其地名又有着和平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特点。

位于河北省西部、北部的坝上高原作为河北三大地貌单元之一,是内蒙古高原向河北的过渡地带。“坝上高原,就是一片整体抬高了的平原,同平原一样,它的基本特征是平坦、开阔。”张家口文化学者刘振瑛介绍。

在这片广阔的高原区域,岗、梁、滩地、湖泊相间分布,因而形成了许多由滩、淖、洼、梁等字构成的地名,如张北的小庙滩、白庙滩、白水淖、东大淖、高家梁、大梁底,沽源的莲花滩、库伦淖尔,尚义的察汗淖尔,康保的碌碡洼等。

位于河北北部和西部的燕山、太行山山脉,北起承德,斜向西南,经保定西部、石家庄西部、邢台西部至邯郸西部,撑起了河北地形的骨架。这片区域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分布狭长,产生了诸多以山、岭、峪、沟、垴、峧等命名的地名。如承德的孤山子、头道沟、南岭、苇子峪,保定的豹子峪、插箭岭、铁岭,石家庄的岭沟、大东垴,邢台的崇水峪、香炉沟,邯郸的常乐山、佛堂沟、泽布峧、西峧等。

不同于山高谷深的太行山、燕山山脉,在秦皇岛、唐山等地的低山丘陵区,多分布着一些相对低矮的小山包。对这种丘陵地区的特有地貌,当地人称为“坨”。正因如此,在秦皇岛、唐山,存在着许多带有坨字的地名。如唐山古冶区的黄坨、吕家坨,滦州的龙坨、麻湾坨、茨榆坨,滦南的西万坨、东黄坨,以及秦皇岛昌黎的晒甲坨、刘双坨等。

在这些以“坨”命名的地名里,最有名的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大黑坨村。大黑坨,正是因其位于黑色沙岗而得名。

及至东部沿海地区,以“海”命名的地名则相对较多。例如原唐海县(曹妃甸区),即因地处唐山沿海而得名。位于渤海之滨的海兴县,则因靠海而兴之意定名。秦皇岛市有海滨、海港等地名,甚至有一村名为渤海寨,即直接以海名为村名。

这些地名,不但蕴含着千万年以来的自然密码,也是河北大地气象万千的最好注脚。

2019年5月拍摄的井陉县的秦皇古驿道,一道道车辙是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的繁华印证。 河北日报资料片

地名是河北历史的浓缩、燕赵文化的载体

“除自然地理因素外,地名在命名、演化过程中还受另外一些重要因素影响——如社会、历史、文化等。”张清华表示,和其他文化现象相比,地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继承性,因此通常被看作历史的浓缩、文化的载体。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将地名比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出现了许多有千年历史的古县、古城。从这些古县、古城的名字中,可以窥见燕赵文明演进的轨迹。

唐县,河北的千年古县中由来最为古老的地名之一。唐县的“唐”字,源出被历代帝王推崇和称颂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唐尧。传说中,唐尧在这一带出生、封侯、建唐侯国和都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尧天舜日”时代。因此,西汉置县时,将此地定名唐县。“尧山”“唐尧路”“唐尧公园”“大白尧村”……时至今日,“唐”“尧”在唐县地名里的出现频率依然很高。

在河北,与唐尧有关的古县,不止唐县一个。尧受封来到唐地,这里北有尧山、南有都山,唐地的治所在尧山脚下,尧的母亲庆都住在都山,尧登尧山向南眺望母亲居住的都山,便有了“望都”一词,这就是望都县名的由来;战国时,行唐名为南行唐邑,西汉时置南行唐县。而南行唐,其实是对尧“于唐地向南行过此地”的纪念。

地名不仅可以反映河北历史之悠久,也可以反映河北战略位置之重要。

井陉,太行八陉之一,一个沿用了2000多年的地名,如今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陉”命名的县城。陉,意为山脉断裂的地方。河北北以燕山为屏,西以太行为靠,北部山区地处古代农牧文明交融地带,燕山与太行山两道屏障,是历代王朝倚重的天然屏障。

太行山延绵千里,千峰耸立。古代晋冀豫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即为太行八陉。太行八陉中有四陉位于河北,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事实上,不仅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巡游中,多次从井陉通过,从那以后直到20世纪初正太铁路通车的两千多年里,这条通道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河北战略位置之重要,还表现为诸多古代军事建置地名的沿用——河北自古为争战之地,城、镇、关、寨、驿、堡、营、屯等与军事有关的称谓在各地均有保留。

其中,以关、口命名的地名原多为军事要冲,如秦皇岛山海关、赤城龙关、遵化上关、怀来坊口、迁安冷口、卢龙桃林口、抚宁界岭口等,都是长城沿线军事防御设施的遗留。

以营、寨命名的地名,则大多曾为军队驻扎地。如行唐的王营、贾落营是战国赵武灵王屯兵之所,赵官寨(馆陶)、六郎营(辛集)、南翟营(行唐)、杨管营(文安)等均为宋代战争的战场;户台营(无极)、马坊营(鸡泽)为明将行军时的驻地。威县的方家营、第四营、第什营、香花营等均为明代军营。

此外,以堡、坊、屯为村名的也很多,说明许多村落是历代兵营驻地或战争遗址。如万全的膳房堡,于明正统年间建村,其既为兵营驻地,又是过往官兵膳宿点,故而得名。阳原县从东至西曾有头马坊、二马坊、三马坊等十个马坊。据《阳原县志》记载,阳原县为历代戍边要地,外族侵扰时,这里是戍兵所在,边境相安时为放牧之地,马坊即古牧场或骑兵营房。

还有一些地名,体现了河北古代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兴盛。如大名县束馆镇,因西晋尚书郎束哲在此开馆教书而得名,后人名束馆以纪念之;故城县书村,因该村人在历史上重视文化、读书人多而得名;宁晋县书院,建村于明嘉靖年间,浙江道御史蔡瑗辞官回乡建书院于洨水之滨,称洨滨书院,后以之为村名……

通过一些地名,还可以了解河北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动过程。

例如,河北简称“冀”,即来自古九州之一的冀州。历史上的冀州区域广大,包括今河北、山西二省大部及河南北部、辽宁西部等地,而今日冀州,却只是衡水市下辖的一个区。

再如古代幽州,相传舜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后晋时期,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而今日以幽州为名者,仅是张家口怀来县的一个小村落。曲阳县的燕赵镇,古时位于燕、赵两国交界处,故以两国国名为地名。宁晋县边村,因位于宁晋与赵县的交界处而得名。正定县八方村,位置更为独特,其建村时因地处正定、鹿泉、藁城、栾城交界处而得名,俗称四面八方。

地名浓缩历史,更承载了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和革命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子弟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奋勇抗争。易县狼牙山五壮士,为保证大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把日寇吸引到棋盘陀顶峰,弹尽粮绝后相继跳崖。为纪念五位英雄的献身精神,抗日民主政府将甘河北沟改名为五勇村;隆化县存瑞社区,原名阿拉营子,为纪念爆破英雄董存瑞而改名;黄骅市原名新青县,为纪念1943年秋在大赵村牺牲的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而改。

这些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通过地名长久地保存在燕赵大地,激励着燕赵儿女勇往直前。

2021年6月拍摄的唐县唐尧博物馆。 河北日报资料片

提高地名管理水平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三级调研员李飞介绍,“地名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服务全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关系群众生活、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对外交流、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

目前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在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2年,该《条例》迎来了首次修订,在新修订的条例中,地名管理权限、审批、使用、监督、处罚等环节一应俱全,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为什么要对《条例》进行修订?

张清华表示,原有《条例》颁布施行了30多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地名管理的需要,修订势在必行。

据介绍,与原本仅有13条、不分章节的《条例》相比,新修订的《条例》增加到了7章44条,对各级人民政府和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地名命名更名申报程序、地名使用规范、地名文化保护以及违反《条例》的处罚措施等作出了清晰规定。

比如,新《条例》明确了地名管理的范围,将此前《条例》中未明确纳入地名管理范围的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纳入。此外,新修订的《条例》还将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设施等名称限定为“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设施”,明确了政府部门进行地名管理的边界。

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地方和部门在地名命名、更名上不规范,造成了地名混乱、怪异等不良现象。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名在城市建设中消失,割断了城市的地名文脉,给文化传承带来一定冲击,长此以往,也将对文化认同产生不良影响。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原是乡村,可有人认为原来的地名太土,结果起了一堆莫名其妙、没有任何历史根基的名字。这样一来,关于这个区域从村庄到城市的历史及其演化过程就会被慢慢遗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

为此,新修订《条例》中专设“地名文化保护”一章,对地名文化遗产实行严格保护,要求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名录。

老地名要保护,新地名的管理也要规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地名不断涌现。其中有生产、开发等活动带来的,有城市规模扩大及老城改造带来的,还有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如果新地名管理不规范,就会给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群众生活造成不便。例如由于一些地名混淆、相似等原因,导致群众在出行、办事时,可能会出现跑错路、找错地方等情况。

新地名该如何规范命名?新《条例》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含义明确、健康,不违背公序良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避免使用生僻字”“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全国范围内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条例》还完善了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程序,明确了提交申请书、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等步骤。专家认为,以上规定使地名命名、更名过程成为汇聚智慧、凝聚共识的过程,将对防止各地各部门“任性”改名发挥重要作用。

新修订的《条例》还进一步理顺了地名管理体制。李飞介绍,《条例》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并对外交、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草原、语言文字工作、新闻出版等其他有关部门的地名管理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安排。

“地名命名、更名后,批准机关要在规定时间内按权限报送备案,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公告。这些规定有利于实现地名信息的多渠道并入和单出口统一输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标准、规范地名信息的需求。”李飞说。

“新《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地名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李飞表示,“今年以来,全省区划地名系统接续努力,共将河北省9800余条地名信息上传更新至国家地名信息库。此外,省民政厅还精心组织实施地名信息共享工程,将25万余条地名数据向全省开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朱艳冰)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