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和自治县最多的地级市,在历史上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标志性地区。进入新时代,承德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共同生活,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关系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承德市政府曾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另有9个集体和14名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39个集体和29名个人受到省政府表彰。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承德视察,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全省率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全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工作成效得到各级有关部门充分认可。在全国人大、国家民委、省人大、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民委的多次调研中,均得到肯定。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三个纳入”,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承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机制,精谋细研工作举措,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我市落地落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市级领导牵头任组长,市直62个部门直接参与,并在市委统一战线领导小组下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 全力开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局面的意见》和中国式现代化承德23项重点工作。并结合实际,谋划制定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承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五大体系18项重点工作并细化分解为82项责任清单,明确牵头单位、责任领导、工作进度、完成时限,实行项目化、清单化、专班化推进。
在具体工作中,承德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行动,实施党建+“富脑袋”、党建+“富口袋”、党建+“石榴花开”、党建+促“三项计划”、党建+“依法治理”五大行动,推动抓基层党建与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工作经验得到省民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全省推广。
同时,扎实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三个纳入”持续深化。
——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专题网班、专题培训班等,累计培训正科级以上干部1万余人次。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思政课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列入免费教材。在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等全市11所中小学深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经验被人民网、央视国际在线、河北日报、长城网、河北民委公众号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画剪纸展览、诗歌展、文艺汇演等系列宣传活动,收集书画剪纸438余幅,主题诗歌165件,创作推出精品节目18个,创作《我爱我家爱中华》《在一起》《我们一家亲》3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歌曲,在全市广泛传唱。建设主题公园、主题广场、橱窗、景观小品、中华文化长廊等461处,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制作安装标语展牌6589块,开展主题实践活动229场,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更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支撑实践。
承德围绕民族领域基础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承德民族融合历史经验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德场域实践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四个一”理论研究体系,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率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被省民委命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依托,承德整合教育、文化、社科等15个部门、40余名专家的科研力量,建立承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为开展试点工作发挥智库作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项课题集成研究计划”,计划三年内完成研究课题100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专著)100篇(部)以上,同时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河北卷》清史部分的编纂工作。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召开“承德与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社科院、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2所科研机构30名专家学者围绕清代承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
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惠民、重点文物保护“四大工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宽度与厚度持续拓展。以全市3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阵地,大力弘扬建党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创作出《情系塞罕坝》《最美的青春》《塞罕坝之歌》等一批文艺精品,近三年我市创作的文艺作品获得省以上奖励达244项。挖掘整理出丰宁剪纸、二贵摔跤等非遗项目10大类309项,非遗传承人220人。在丰宁、双滦等县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发展非遗产业,丰宁作为黄河以北唯一的全国“非遗+扶贫”试点县,工作经验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采取“互联网+非遗”等形式,举办“非遗过大年”“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多渠道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启动“热河文艺志愿”十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600余场次,直接服务群众逾百万人次。加大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金山岭长城2处世界文化遗产、4253处文物遗存、47112件(套)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力度,积极争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承德作为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大特色亮点和重要使命,擦亮“普通话之乡”品牌。加强普通话体验区建设,以“中国滦平全国普通话体验区”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普通话体验馆为核心,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17所高校开展长期协议合作,在滦平建成一批普通话教学、研学、培训、体验基地,国家语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和一些知名企业在承德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20余场次,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98%。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国家通用语言体验基地,力争建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验、研学、传播、服务基地”、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把承德打造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首选地。着力打造普通话产业集群,今年全市新增普通话呼叫服务外包企业124家、总数达158家,新增座席6600个、总数达6646个。
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行动,建成4个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在抓好木球、蹴球、二贵摔跤、霸王鞭等传统优势项目巩固提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押加、毽球、板鞋竞速、秋千等民族体育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在全国、全省民运会和各种竞赛展演中,承德作为河北代表团的主力,获得一系列优异成绩。特别是参加2023年河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9个竞赛项目和1个表演项目,总获奖数达42个,创历史之最,充分展现了民族体育大市的风采。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用足用好政策支持,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
国家民委、省民委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市民族地区发展,2021年以来,支持承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5928万元,占全省的44%;对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7440.7万元,其中2023年为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资金达2907.69万元,占全省32%,再创新高,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得到重点支持。为用足用好民族政策资金支持,我市出台《承德市少数民族专项资金监管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每年开展2轮次督导检查,确保资金使用高效合规。
为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承德深化拓展省政府现场办公经验,推进市县政府对民族乡村现场办公工作。2021年以来,省政府对我市滦平、隆化、丰宁、平泉、围场5个自治县(民族县市)现场办公,共支持项目1143个、资金338.74亿元。市县政府对10个民族乡81个民族村进行现场办公,共支持项目489个,资金12.19亿元。省市县三级现场办公工作在《中国民族》杂志4期连载推广工作经验。
在全市民贸民品企业中开展“五个一”活动,举办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71次,带动16535名群众就业,充分发挥了民贸民品企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在13个省级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和55个民族村寨开展民族乡村“富脑袋”+“富口袋”“双富”行动,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富民强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管护、村民综合素质能力“四个提升”专项行动,进一步把“双富”行动村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目前,承德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大抓特色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努力建设更高水平首都“两区”。近三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4.6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5.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9.7%。
同时,承德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持续深化。2022年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输送援疆医生、教师、优秀退役军人59人;制定了“组团式”援疆工作实施方案,共开展义诊、讲解240余次,发放宣传单1500余份,培训医务人员1912人次。与新疆尉犁县签署了文旅援疆合作框架协议,举办6期援疆、援藏文旅人才培训,累计覆盖600余人,在文化润疆、客源市场互动、旅游宣传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援力度。推动《热河》《中国艺术家》等多家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与尉犁县合作,与尉犁县共同打造“云漠社”文艺交流品牌,创作文学艺术作品160篇,通过线下线上结合加强两地文化交流。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巩固拓展互嵌互融的社会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民委等部委印发的“三项计划”,承德结合工作实际,出台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
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了“石榴花开在行动”一对一结对认亲活动、冀铁“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夏令营等活动,300余名各族学生代表主动参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支援西部星火计划”中,累计为新疆、西藏输送优秀毕业生93名;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累计招收新疆籍学生1000多人,目前在校300余人,为河北省内最多,实行各族学生混班、混宿管理;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与西藏阿里地区签署旅游业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阿里地区培训旅游业人才100余人。在《承德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和《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在城乡社区、国土空间规划中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与内涵,构建互嵌式社区和村居环境。
以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承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承德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5)》,精准规划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主题精品线路。对全市71个重点景区导游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规范完善,编印出版了《承德导游词精选再编》,近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促“三交”业务专题培训班,对1063名持证导游员进行专题培训。承德旅游促“三交”探索与实践和导游词创新设计两篇经验文章得到国家、省民委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工作经验,国家民委专程赴我市调研指导工作,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获评2023年度旅游促“三交”试点示范项目。
目前,承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拓展深化。积极融入全省“两带多节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建设持续深化,累计培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建设单位14个。承德明确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县区4个、教育实践基地17个、示范单位40个,通过典型示范效应,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扩面增效。
为持续巩固民族领域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承德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为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当地生活提供帮助,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同时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