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地名里的河北·解读 | 希望之城说雄安

时间:2023-10-26 16:11: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王思达 朱艳冰 郭 东

阅读提示

雄安,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

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雄安因何而得名?雄安三县的历史地名里蕴含着怎样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近年来,雄安还投入使用了哪些新地名?

7月18日拍摄的“雄安之眼”——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雄安地名千年传承

每晚8时30分,位于雄安商务服务中心西侧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灯光都会被准时点亮。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作为雄安城市大脑,是新区数字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远远望去,被点亮的城市计算中心拱形东立面与水面中的倒影融合,就像美丽、明亮、有灵气的“大眼睛”,因而得名“雄安之眼”。如今的“雄安之眼”,已经成为新区著名地标建筑和网红“打卡”地。

时间回到6年多前。

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一出,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

“雄安”,这个未来之城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个朗朗上口、声名远扬的地名,是如何确定的呢?

关于“雄安”之得名,新华社在一篇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长篇通讯中这样写道:

“雄安”,取自“雄县、安新县”各一字——“雄”字意味宏伟、阳刚、英雄,“安”字包含稳定、牢固、安康。

“雄安”这一地名既尊重历史,又寓意吉祥,体现了地域特色,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契合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雄安所辖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其地名都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

三县中作为地名出现最早的,是位于安新以北、雄县以西的容城。

考古研究证明,容城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1984年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陶盆有“容成”戳印文,经专家考证,古代“成”与“城”两字相通,此“容成”指的就是今天的容城。

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置容城县,属广阳郡。自此,容城正式作为一个建制县登上历史舞台。

汉代仍置容城县,隶属于涿郡,治所在今容城县西北城子村一带。

三国时期,容城县曾改置为容城侯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又废容城县,并入范阳县(今定兴县)。

此后近200年时间里,此地建制几经更改、裁撤,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才恢复容城县,属上谷郡。

宋金时期,由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地处战略要冲的容城曾先后隶属于契丹、宋、金。

元代完成统一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容城属保定路雄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雄州改县,废容城入雄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容城县,属保定府。清代,容城县隶属直隶省保定府。

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道,容城隶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根据抗战需要,容城先后与邻县设置联合县。直至抗战胜利,联合县撤销,恢复容城县建制。

1949年,容城县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958年,曾一部分划归定兴县,一部分归雄县,同年又划归徐水县(今徐水区)。1962年1月恢复容城建制。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容城县属保定市。

雄县的地名变化则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易县时期、归义县时期、雄州时期、雄县时期。

雄县最古老的地名为“易”。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燕桓侯将国都迁至此地,称临易(今容城县古贤村,原属雄县),取濒临易水之意。

秦统一后,在此地置易县,两汉时期沿用此建制。

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将易县并入鄚县,易的名称随之废弃。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在原易县属地设立归义县。雄县历史地名从此进入归义县时期。

唐朝末年,战乱频仍,此地成为拱卫中原的险要之地。因此,朝廷在归义县境内白沟河上(即大清河)设立了瓦桥关(今雄县南关),建立军事要塞。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率兵伐辽,攻取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班师回朝前,为加固边防,诏令在瓦桥关设置雄州。根据专家考证,雄,既体现“威武”,又含形势险要之意,凸显此地的战略位置。

这是“雄”字第一次出现在雄县历史地名中。

宋金时期,雄州先后隶属于宋和金。元朝统一后,雄州隶属大都路(北京)。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雄州改属保定路管辖,雄州和保定的隶属关系始于此。

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为雄县。雄县之名自此出现,并保留至今。

三县中地理位置最靠南的安新县,历史同样悠久。

安新县最早的建制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早期,燕国在此地筑阿邑,阿邑又名葛城,也称“安邑”,治所在今安新县西。这是“安”字第一次出现在安新历史地名中。

秦代,安新地处广阳、钜鹿两郡交界处。西汉至隋代,安新县建置较为复杂,其所在区域大多属高阳、容城两县辖域。

唐至五代,此地曾四易县名——唐如意元年(692年),在葛城(今安新县安州镇)置武昌县;神龙元年(705年)改为武兴县;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置唐兴县;五代时,唐兴县于后晋初年改为宜川县。

宋代,在此地建顺安军,后移军治于高阳县(今高阳旧城),并升顺安军为安州。

元代,安州领渥城、葛城二县。至元二年(1265年),州县俱废为镇,将渥城改为新安镇。这是“新”字第一次出现在安新历史地名中。

明代,安州和新安县同属保定府所辖。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废新安县入安州。

1913年,降安州为安县。1914年,安县改名安新县,以安县、新安两县首字合称而得名。

自此,安新正式作为地名被使用,并沿用至今。

“华北明珠”的地名演变

10月1日,秋日的白洋淀,水鸟飞翔,游船穿梭。

横跨安新县和雄县的白洋淀,面积366平方公里,现有大小淀泊143个,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作为华北平原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是怎样形成的?其地名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约在一万年以前,这片土地在永定河、滹沱河共同冲积作用下,形成了冀中古湖盆洼地。

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古黄河流经的白洋淀北岸,筑起了一道长度500余里的长城,称为“燕长城”。“燕长城”一可阻淀水北泛,二可防敌国入侵,白洋淀北界由此奠定。

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古黄河改道南移,大量河水存积在这片洼地,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域。

目前发现最早关于白洋淀的记录,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文中写道:“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据考证,“掘鲤之淀”就是今天的白洋淀,淀的意思是浅水湖泊。

白洋淀的“淀”由此而来。

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的白洋淀淀泊分布较为分散,并不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淀淀相连的广阔水域。白洋淀的真正形成,源于宋辽对峙时期的军事需要。

宋辽对峙时期,双方以白沟沿线为国界。为抵御辽兵的进犯,宋朝采纳大臣何承矩的建议,构筑塘泊防线。随着宋在界河沿途设塞屯兵,围堤屯田工程不断扩大,宋又沿今保定至安新、雄县、霸州,直至青县附近开辟许多塘泊,并利用这里地势低洼的特点,把一些河流与淀泊连接起来,引水灌溉,“广开水,以限戎马”,构成一条完整的塘泊防线,形成由河网、沟壕、水田、淀泊组成的“水长城”。

对于这段历史,《宋史·河渠志》中有相关记载,并提到了“白羊淀”“边吴淀”“涝淀”等淀泊的名称。

这是“白羊淀”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中。

“白羊淀”即如今的白洋淀。至于为何写作“羊”,有人认为,当时白洋淀水势浩大,大风卷起层层波浪,像奔跑的羊群,因而以之命名。

明代弘治年间,白洋淀淤积。到正德年间,白洋淀重新蓄水,出现了“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的景观。于是,人们将“羊”字,换成了汪洋的“洋”字。

明弘治《保定郡志》记载,“白洋淀,在郡治东九十里,新安县南十五里,以水势汪洋”。白洋淀这一地名正式形成,并沿用至今。

作为雄安新区最重要的生态水体,白洋淀对周边区域地名命名和演变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白洋淀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九河下梢,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大部分河流汇集于此。正因如此,大量带有“淀”“河”“堤”“口”等字的地名,成为白洋淀一带村落的显著特点。

例如,安新县南河、河西庄,容城县大河、罗河,雄县北涞河、岔河等地名,均因古河道而得名;容城县北河照、东河则因毗邻南拒马河而得名,雄县杨临河、大临河因毗邻赵王河而得名。

以“口”命名的村落多坐落于河口地带。如安新县赵北口,为战国时燕国、赵国交界处,又为白洋淀诸水东流之咽喉,故取名赵北口。容城县黑龙口,因古时此处为萍河渡口,传说水中有一条黑龙,故名黑龙口。

因此地多水,还引申出不少以龙命名的村落,取龙治水之意,以期能减少水患。如容城县白龙村、雄县龙湾镇等。

在白洋淀主体所在的安新县,受淀泊文化影响产生的特色地名还有很多。

圈头村,隶属安新县圈头乡,地处白洋淀中心地带,四周被淀水包围,村内羊肠小路纵横,因其独特而秀美的自然风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圈头村之得名,是因它在白洋淀30多个纯水区村中,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是大村,被称为“白洋淀圈之头”,简称圈头。与圈头村类似的地名,还有大淀头,因其地处郝淀、辉淀、正淀等八个大淀的西北头而得名。

提到以“淀”命名的地名,就不能不提著名作家孙犁笔下的荷花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这是孙犁代表作《荷花淀》中的一段描述。

芦苇荡、荷花淀,构成了很多人对白洋淀的第一印象。人们不禁好奇,荷花淀究竟在哪?

“根据考证,荷花淀是白洋淀群众对淀区夏日随处可见的荷花塘的代指和统称。因孙犁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荷花淀如今已经成为白洋淀的一个抽象地名。”多年从事白洋淀文化研究的安新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卫东介绍。

因文学作品而广为人知的淀区地名,还有安新县采蒲台村。

采蒲台,位于白洋淀东南区域,是一个典型的淀中村。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洞县郭氏一家在此落户,因居住在一处较高的土台子上,周围长满蒲草,采蒲草的人经常在此休息,故而得名采蒲台。

1947年,孙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了抒情散文《采蒲台的苇》。在文中,作者以质朴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故事,借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白洋淀人民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

历史悠久的采蒲台,从此被打上了红色烙印。

白洋淀地区的红色地名,不止采蒲台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地区活跃着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因火枪和大抬杆(一种土枪)引火处容易被打湿,常用雁翎堵塞,雁翎队因此得名。

《白洋淀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抗战期间,雁翎队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击毙、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雁翎大街、雁翎体育馆、雁翎小学……今天这些以雁翎队命名的红色地名,正是对那段历史的缅怀与纪念。

7月20日,无人机航拍雄安悦容公园美景。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千余新地名已投入使用

10月15日上午,秋高气爽,2023雄安马拉松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鸣枪开跑,共吸引了12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跑者参加。

根据今年的马拉松路线和半程马拉松路线安排,跑者们不但可以首次途经雄安新区启动区,还路过了作为启动区骨干路网之一的海岳大街。

今年6月通车的海岳大街,以雄安新区“左揽沧海、右拥太行”的地理特点,取“海”“岳”二字命名。

作为一条东西贯穿雄安新区的景观大道,海岳大街是起步区城市主干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步区规划建设“四横十二纵”组团连接路网中最北侧的第一横。

“海岳大街不但平坦开阔、景色优美,名字也很好听,有‘未来之城’主干路的气势。”对这条新命名、新通车的大街,跑者们纷纷点赞。

事实上,海岳大街只是雄安新区近年来落地使用的千余新地名中的一个。

“地名作为地理实体的标志,是社会的基础公共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决新区规划体系中地名不统一的问题,2018年起,民政部主动对接支持新区地名命名工作,指导新区编制了地名命名规划。”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高立春介绍。

高立春告诉记者,2020年4月,河北省政府批复同意雄安新区呈报的命名规范和命名方案。命名方案批复后,在民政部和省民政厅指导下,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和命名规则要求,新命名了1177个地名,其中1012个已有序投入使用,主要涉及起步区、启动区、容东片区、容西片区、昝岗片区、雄安站枢纽片区等道路、住宅区名称。

作为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在新地名命名过程中秉持了哪些原则?这些新地名又有什么特点?

“为了让新地名适应雄安新区未来发展、生产生活和对外交往需要,我们在地名命名过程中主要坚持了四方面原则。”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张清华研究员介绍。

一是坚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比如命名了九河大街、燕赵大街;二是坚持体现规划设计理念,比如命名了智源路、慧谷路;三是坚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命名了崇文路、尚德路;四是坚持保留乡愁“接地气”,比如命名了罗庄街、八于街等。

在以上“四个坚持”的总原则下,有关部门针对新区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命名理念和命名方式。

“首先是新区不同片区在地名命名意境上的不同。”张清华介绍,“拿起步区来说,它是新区‘一主五辅’的主城区,是将来的雄安核心区域所在,因此我们在地名命名过程中采用了不少大气磅礴、比较具有仪式感的地名。”

具体来说,起步区地名命名主要考虑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两条轴线,分别以雄安大街和复兴大道来命名,旨在展示伟大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雄安新区文化特质。二是突出主干道命名,以海岳大街、易宁大街、雁翎大街、燕赵大街、九河大街、淀安大街等命名,分别展示新区的地理大势、历史文化、雁翎精神、燕赵风骨、建城环境和淀泊文化等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专家认为,起步区的这些新地名,将雄安放在了广阔的地理空间、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红色底色之中,不仅可以凝聚人心、提振精神,也为人们阅读和理解这座未来之城提供了重要入口和媒介。

“和起步区有所不同,容东片区作为原有居民回迁且兼顾其他功能的片区,其新地名在命名意境上则显得更加亲民、具体、直观。”张清华表示。

据介绍,在容东片区新地名命名过程中,有关部门主要考虑了“三个着重”。

首先是着重构建相互伴生,方便群众好找易记。比如,优先命名了金湖、春明湖、秋朗湖以及金源河等水系名称,继而派生出金湖南街、金湖北街、金湖东路、金湖西路及秋朗东路、秋朗西路等路名。

“通过先有湖再有路的命名方式,形成了地名逐渐生长的内在过程,增强了地名本身联系。特别是有规律地使用东、西、南、北方位词,形成小的地名群组,让地名就像一串紧密联系的葡萄,而不是一袋互不相关的马铃薯,指位性强,好找易记。”张清华分析。

其次是着重挖掘历史地名,实现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根据当地在明清时期的两个历史地名乐安里和兴贤里,分别命名乐安街和兴贤路,不但与容东片区的乐业安居和广兴贤良相呼应,还营造出浓厚的邻里守望氛围,实现了真正的古为今用。

最后是着重用好原有村名,留住乡愁和记忆。

“我们保留了新区部分原有村名,用以命名道路名称,比如文营路、八于街等。特别是将原有村名用在了社区名称,比如南文营社区。我们还在村名使用上尽量接近原来村子的位置,目的是让城市留住历史,让人们记住乡愁,使人们在回迁的崭新环境中有亲切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新生活。”张清华说。

为了让新地名使用更加方便,有关部门在命名过程中还坚持了一些其他原则。

比如,在命名规则中明确东西走向道路称“街”,主干线称“大街”;南北走向道路称“路”,主干线称“大道”;小街道称“巷”。

再比如,当道路临近或指向特别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时,优先以这些资源命名,如白洋淀路(通往新区标志性自然景观白洋淀的主要道路)、临淀路(道路临近白洋淀)等等。

“新区命名的一系列新地名,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展现了时代精神,还兼顾了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区域功能等方面,不但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高立春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朱艳冰 郭 东)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