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唐山实践”为可利用盐碱地开发蹚出路子——盐碱滩上建成高产田

时间:2023-10-30 14:31:24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作者:李杰

10月27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我市大力实施“盐碱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行动、在盐碱滩上建成高产田,为盐碱地综合利用蹚出了路子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原文如下:

“唐山实践”为可利用盐碱地开发蹚出路子——

盐碱滩上建成高产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杰

“水稻亩收1500斤左右,地头儿就有人收稻。”10月中旬,冀东唐山盐碱地上一片金黄,成熟的水稻进入了收获期。乐亭县李各庄村种粮大户李建国一边机收水稻一边说,不仅耕作200多亩稻田,还购置了数台植保无人机,为周边稻田实施专业的飞防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市大力实施“盐碱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行动,让曾经亩产二三百斤的“盐碱稻”,一举成为亩产700公斤乃至800公斤的高产稻,“稻+渔”种养效益每亩1500元以上。全市盐碱地面积116万亩,主要分布在曹妃甸、丰南、乐亭、滦南、汉沽、芦台等沿海地区,如今改造成耕地95.4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88.6万亩,约占改造农田的93%。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沧州“旱碱麦”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记者近日深入冀东沿海稻田、鱼塘,扎实走访“盐碱稻”生产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看到该市改造利用盐碱地成效显著,为可利用盐碱地尤其是沿海盐碱荒滩治理蹚出了路子,作出了样子。

白茫茫盐碱滩成为“稻香鱼肥”高产农田

“当时,这里一片光秃秃、白茫茫,居民稀少,住在蛎贝碎片和杂草混合的泥面草房里,以打渔、煮盐为生。”在曹妃甸,今年85岁、改造盐碱滩的第一代农垦人刘东波回忆说,“许多村名有‘灶’字,比如李家灶、孙家灶、西北灶,就是因‘立灶煮盐’而得名。”

为改造“斥卤不毛”盐碱荒滩,党和国家成立了国营柏各庄农场,旨在“向盐碱滩要耕地、要粮食”,抽调河北40多个县12万余名农民汇集一起,开始创建“以水稻为主的大型谷物农场,这片荒芜盐碱滩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从早期农垦开沟抬土、淡水压盐沥碱,逐渐向“土壤重构”转变,该市已经形成“良法改地、品种育推、综合种养、持续提效”多功能多层次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曹妃甸40.9万亩盐碱滩,已全部开发为耕地,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乐亭、曹妃甸等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中放养河蟹、小龙虾等适生品种,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汉沽等地发展起优质大米、果蔬、奶业、饲草等特色产业。

如今,这片金黄色盐碱滩上,发展起多样化的“盐碱稻+”特色农业,形成了阶梯状的种养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离海较远的盐碱地带,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多样化的作物;近海一些盐碱滩涂区域,是水稻种植、“稻+渔”种养带,其中海滨盐碱度高、反盐碱现象严重区域,是“淡水(水稻灌溉用水)鱼塘”和“海水鱼塘”。这样,整片沿海盐碱滩涂全部实现了综合高效利用,真正成为“稻米香、鱼虾肥”的米粮川和海鲜带。

昔日荒碱滩,今朝“米鱼仓”。2022年该市82.2%盐碱滩改造成耕地,高标准农田达88.6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7万亩,沿海县区粮食总产119.64万吨,占全市粮食产量40.3%,稻谷总产38.89万吨,约占全省水稻产量八成。水产品总产量58.29万吨,占全省51.84%,渔业产值193.2亿元,是中国对虾、红鳍东方鲀繁育基地,对虾、河豚、牙鲆、海参、河蟹等畅销国内外市场,沿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描绘出一幅盐碱地上“农业增产、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画卷。

治理盐碱滩“良种、良技、良法”日趋成熟

“第一代农垦人啃干窝头、吃咸菜片、喝苦咸水、住地窨子,不分昼夜、挥锹抡镐,手挖肩抬、身背车推,修海挡、筑沟渠、开稻田,一年又一年,沧海变桑田,在‘斥卤不毛’之地上建起现代化的高产稻田。”刘东波说。如今,“曹妃甸大米”“柏各庄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以淡水为源,该市修建了集灌、排、蓄为一体的“干、支、斗、农、毛”五级渠网水系。在曹妃甸一带,土壤多为重壤和黏土,海拔较低而地下水位高,矿化度高,垂直排水和水平排水都不畅。而丰南等地多为盐土或盐化潮土,地下水含盐量较高,土壤表层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盐分结晶。该市实施“深渠河网化”工程,在盐碱严重低洼地带开挖边沟,抬高耕地,在田间形成“灌、排、蓄”渠系,冬春季实施大水泡田、压盐沥碱,夏秋季降低沟渠水位,确保农作物在生长期内不受或少受盐碱侵害。

“精心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大力发展盐碱地种业。”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河北省知名水稻专家张启星介绍,该所育成“垦育”“滨稻”“冀香粳”等系列耐盐能力0.3%-0.5%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以及耐盐能力4‰的棉花、大豆等新品种。目前,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98%,还种植有花生、西红柿、玉米、无花果等耐盐碱高产高效作物,累计培植、引进280余种耐盐植物。

“既避免从稻田排出的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的争水矛盾。”说起“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曹妃甸第五农场副场长刘双海如数家珍,去年实施3000亩“省级试点”,按照3∶1面积比例构建“稻田+池塘”系统,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将稻田的洗盐沥碱水排入池塘,养殖鲤鱼、南美虾、草鱼、鲫鱼、梭鱼等,当年耕层土壤盐分从1.37%下降到0.48%,平均亩效益1700元以上,白茫茫的盐碱滩成为绿油油的水稻田,为广大农民蹚出了一条增收路。

“唐山实践”为盐碱地综合利用蹚出了路子

“生长在盐碱滩,治‘碱’是农民的责任。”聚享水稻合作社社长韩建明说,“政府引来滦河水,才有了今天的稻田、鱼塘。我们在稻田中放养蟹、虾,生产有机水稻获‘欧盟认证’,已被高价订购。”为表达喜悦心情,他曾经巧用多种水稻品种生长期的不同颜色,在稻田种植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稻田画。

“淡水是农业命脉,也是治理盐碱地的根本所在。”唐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肖润光说,“不让滦河、陡河等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必须将有限的淡水科学利用,如‘泡田压盐沥碱’,初夏灌溉插秧,随后引入鱼、虾、蟹池塘,经过‘处理’流向大海。”该市设有滦河下游灌溉事务中心,职责是有序有效保障灌区供水,为盐碱农业提供水利支撑。

今年,唐山市全面提升盐碱地利用体系建设,完善压盐沥碱措施、种业研发,集成耐盐作物栽培技术,大力创建高标准农田。据了解,该市出台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进方案》,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综合研究盐碱地类型、盐碱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粮豆轮作、农牧结合、稻渔共生,建立符合盐碱耕地资源特色的种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流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

在政府鼓励、盐碱地改造方法成熟、种养效益持续走高的引导下,社会资本踊跃参与。2022年初,“元农”公司积极对盐碱度较高而荒废17年的丰南黑沿子村芦苇荡进行治理,种植水稻1200亩、玉米200亩,挖掘池塘和修筑边沟养殖鱼、虾、蟹500亩,预计亩均纯收入800元以上,4-5年收回投入成本。而且,耕层土壤盐分从0.7%下降到0.3%,治理3-5年可以作为耕地资源。

“盐碱地形成多与水有关,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附近多有淡水资源。”张启星说,我国盐碱荒地较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盐碱地利用并作出重要指示。在各地大力开发“5亿亩可利用”盐碱地的今天,唐山综合利用盐碱地的实践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借鉴,真正实现了“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原载《农民日报》10月27日一版头条)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