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省海西州广泛开展“开门找问题”系列活动,针对“痛难堵点”、“急难愁盼”、“老大难”问题,收集、解决、落实,切实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满意度。如果干部关起门来,作壁上观,群众的愁谁来解?如果干部关起门来,充耳不闻,群众的苦谁来听?如果干部关起门来,置身事外,群众的难谁来纾?由“关”变“开”,变“等”为“找”,体现的是干部作风的转变,更打开了群众的心门。
收集问题,开的是“调查研究”主动之门。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放下架子主动与群众交朋友;俯下身子主动与群众唠家常;迈开步子主动寻群众聊心声,变“坐堂接访”为“主动下访”,认真记录群众的问题、需求、困惑,及时给予安慰、疏导、帮助,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针对重复多次、重点突出、急难险重问题要打起精神,高度重视,准备解决措施的同时,也要思考该领域问题产生的缘由,进行深刻地自我反思,要将问题“连根拔起”,避免“重蹈覆辙”。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打开收集问题的主动之门。
解决问题,开的是“整改问效”攻坚之门。正确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走马观花”不可、“敷衍了事”不可、“走个过场”更不可,干部不要面对问题就“虚晃一枪”,看似解决整改已“万事大吉”,实则“隔靴搔痒”,毫无意义,翻过一山再攀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要敢于直击痛点,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担当、多一些耐心,抽丝剥茧、追根溯源、对症下药,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解决问题之“实”。想要“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干部要树立效果导向思维,把效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做任何没有实效的表面文章,以实际效果作为评价成败得失的最终“尺子”,以解决实际问题答好群众满意答卷。
落实问题,开的是“问政于民”保障之门。从整合多方平台提升服务效率的“民呼必应”,到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吹哨报道”,再到“零距离”密切联系群众的“邻里党支部”……因势而谋的多元模式,为密切联系群众按下“加速键”,通过各种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检验问题是否落实到位的“金钥匙”。反观,如果问题只停留在“解决了”,便“拍拍屁股走人”,没有整改方案、没有反馈意见、更没有“回头看”,那前面做的一切工作都会是“昙花一现”,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便难以树立。在工作中多让群众建言献策、多让群众评议工作、多让群众参与治理,真正走好“群众路线”,针对问题建立长效机制,针对措施要贯彻执行,及时给予群众满意答复,以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时刻为群众敞开“大门”,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陈镜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