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村镇,有一个村显得与众不同,该村不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而且文化建设独具特色,文化气息特别浓厚,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村,它就是孟家庄。
“沙里淘金”,组建坚强战斗堡垒
1997年2月,孟家庄村完成“两委”换届。当时,摆在新班子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村委会大院破烂不堪,道路堵塞不通,各种外债高达60多万……对此,“两委”一班人没有退缩,他们决定从健全村内各项制度入手,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村“两委”首先制定了按时签到制度,一段时间下来,部分班子成员因受不了约束,主动退出。接下来,“两委”班子将村内各项工作进行分工,把责任落实到每位“两委”干部身上,规定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者自动辞职。一年下来,几位没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两委”成员主动辞职。经过几番“沙里淘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大增,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事惠民,改善环境促民富
班子组建完成后,村“两委”随即把精力转移到改善村容环境、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上来。调查走访中,村“两委”了解到,村民们对村里的“断头路”反映强烈,迫切要求尽快打通,方便出行。但打通“断头路”涉及到多户村民房屋拆迁问题,难度很大。对此,“两委”成员深入到拆迁户家中,耐心细致地逐户做工作,最终,十一条南北大街、几十条东西大街得以顺利打通,极大方便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路通了,心顺了,但集体收入还是一片空白,相关建设无力开展。村“两委”通过将违规承包土地重新承包及引进石雕厂等措施,使得集体收入大增。集体收入增加后,村“两委”班子先后在村里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硬化、绿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文化站等设施,村容环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大提升。
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村“两委”多方运作,使得一水泥厂落户孟家庄,解决了几百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村里的传统产业粉条加工业加大支持引导,促其做大做强,增加了村民收入。
文化兴村,传承历史促发展
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孟家庄“两委”班子积极挖掘本村历史文化,以文化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后续发展攒足后劲。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组织村内老人讲述历史传说等途径,积极挖掘历史资料,整理出版了《定州缂丝》、《孟家庄文化揽胜》等书刊。历史上,孟家庄是著名的缂丝之乡,缂丝艺术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但在两宋更替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缂丝生产地由定州转到了苏杭一带,从此,定州缂丝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传承缂丝技艺,近年来,孟家庄“两委”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缂丝文化研究会和妇女缂绣合作社,广泛而积极的对宋代传统缂丝工艺进行抢救恢复,经过努力,现已有部分缂丝作品问世。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缂丝艺术,孟家庄建设了宋代缂丝工艺家沈子蕃展馆和沈子蕃文化广场。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村“两委”从村民中搜集了上千件“老物件”,建设了“文博园”。一件件民间“老古董”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历程,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谈到今后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昌信心百倍:“今后,我们在继续抓好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培树小调、秧歌、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实现村级文化产业新突破,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