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永贾旭鸿
“外出打工的青年找不到自己的家,串门的老太太迷了路……”听说留早镇高就村半年来出了许多新鲜事儿,元旦一过,记者便急匆匆来到该村采访。
来到高就村,恰巧赶上该村大集,宽阔笔直的道路上人潮涌动,两侧的美发店、服装店、饭店等门店林立,好一派市场繁荣的景象。
高就村有1302户,5361人,党员130名,耕地10500亩,村民收入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按照全市农村换届统一安排部署,2012年5月份,以党支部书记张国兴、村委会主任张贯兴为首的村“两委”干部走马上任。“两委”干部郑重向全村群众宣誓: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急需的事情入手,用真情打动群众,用干事赢得民心。
行路难一直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就村长久以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里多处还是断头路、迷糊巷,群众出行极其不便,对此怨声载道。面对实际情况,张国兴和张贯兴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经过反复商量后果断决策,“要想保证拆街阔道的启动资金,就要对原有土地承包费用进行征收。”就这样,自5月底开始,178万元的土地承包费用征收完毕后,全村拆迁修路战役迅速拉开了帷幕。
高就村拓宽改造街道涉及拆迁153户,村“两委”干部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的根本利益。听说自家的半个院子要拆除,70岁的低保户闫大爷笑着说:“拆吧,咱还吃着国家的救助哩,村干部是在为咱老百姓办好事,俺无条件支持!”在“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12年9月底,全村4条20米宽的“井”字型水泥大街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好啊,修好了路,群众致富的劲头更足了!”70多岁的老支书张贞起看着宽阔的大街赞不绝口。
打响了工作的“第一仗”,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村“两委”干部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逐一加快推进落实。为了提高村民的就医环境,他们投资6.7万元,新建了占地91.5平方米的高标准村卫生室;为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投资18.5万元对12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为了保持村内干净整洁,投资22.9万元清理垃圾、渣土15万立方米,投资2.24万元建成8个高规格垃圾池;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在党员活动室安装了远程教育数字接收系统,筹建了农家书屋;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村委会大院安装了7套体育健身器材。同时,还制定了《优质高产玉米发展规划》,邀请市农业局农技专家来村指导。聘请市规划局编制了《高就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图》和《高就村村庄环境整治效果图》,使全村今后一段时期的建设发展有了科学依据。
“跳起来,扭起来,群众的生活乐开怀”。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但村民文化生活更要搞上来,大家纷纷提出组建文化宣传队的愿望。就这样,在广大文体爱好者的参与下,全村两个秧歌队、五个锣鼓队很快成立。每当夜幕降临,高就村村委会大院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广大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有效地促进了邻里和谐,也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幸福指数。
用行动见证奇迹,用激情演绎精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高就村“两委”干部带领全村群众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他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全村绿化和文化广场建设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争当建设幸福乡村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