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兴定秧歌剧团在庞白土村演出。记者白永民摄□本报通讯员高欣宝
春节期间,我市各地文化活动亮点纷呈,特别是在西城区庞白土村,兴定秧歌剧团的演员们为乡亲们送去了戏曲盛宴。
这一天的庞白土村民活动中心,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村民高永恒高兴地说:“大戏年年有,年年看,看得心里真得劲儿。”戏台上,秧歌戏演员唱腔高亢;戏台下,观众们如醉如痴地伴着鼓点哼唱。精彩的表演,不仅让庞白土村民欢呼雀跃,更吸引了四里八乡的乡亲们赶来观看。董庄子村的刘昌瑞大哥便是其中一位,“一听说这村里有秧歌戏看,我立马就赶过来了。”现场的一个LED屏幕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屏幕上即时显示演唱的文字,给听不懂戏的年轻人提供了方便。27岁的李朋飞一下班就过来听戏,“以前听不懂戏,这下好了,看屏幕就能知道唱的是什么,听懂了才真正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大过年的能在家门口看上自己喜爱的戏剧节目,让村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定州秧歌戏是我市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定州秧歌文化,已经成为我市各界人士的共识。为将定州秧歌这一古老剧种发扬光大,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并制定保护规划,多措并举发展、保护和传承定州秧歌,使其重现光彩和生机。
我市首先成立了定州秧歌研究会,加强对秧歌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其次,实施“文化名人名品”保护工程,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民间艺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搞好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创作,推出一批体现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独具定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对《定州秧歌音乐板式唱腔》、《定州秧歌选》、《定州秧歌回忆录》等进一步整理充实,立项出版;制定培训计划,对现有的定州秧歌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定州秧歌竞技活动,提高演出质量,扩大演出影响,提升定州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我市5家秧歌剧团之一,兴定秧歌剧团在团长解计英的带领下,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市场,2012年投资15万元购进音响设备和服装道具,剧团新增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戏传承人,该剧团参与了电影《张寒晖》的拍摄,参与了河北农民频道、河北公共频道节目的四次录制,并在“幸福大联盟”跨省跨年电视直播活动进行现场表演,全年演出300多场次,演出足迹遍及唐县、顺平、望都等周边县市。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2年,我市范立川、张英芹、杨锦虎三名企业家每人赞助兴定秧歌剧团2万元,有力地助推了该剧团的发展。兴定秧歌剧团的长足发展是我市秧歌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培树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保护文化资源,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繁荣的生动局面将日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