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浓墨重彩绘宏图

时间:2013-09-11 18:02:52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在留早镇西南合村

本报通讯员董悦
记者张春红
刚一走进留早镇西南合村,就看到村党支部书记李建立等候在村委会大门口,一见面,李建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过去是进村砖瓦堆,户户柴草垛,脚踩牛狗屎,墙挂泥土灰,现在大不相同了,村里晚上灯火通明,宽广平整的马路、葱葱郁郁的绿化、高高耸立的路灯、整齐划一的建筑……”
“雨天全是泥潭,到处残垣断壁,垃圾随处可见”,这是百姓嘴里从前的村容;“街道整洁、绿树环绕、欢声笑语”,这是摆在群众眼前的新貌。在短短的时间里,村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村“两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他们紧紧抓住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有利时机,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工作内容。
耐心的思想工作,诚恳的工作态度,让群众心明眼亮,村“两委”干部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村里先后彻底清理了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的生活和建筑垃圾;拆除了村内侵占街道、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通过“四清”工作,有效改变了村内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净化了村里的环境卫生。同时,完成了100余盏路灯的安装,实现了3纵3横主干道的亮化目标。
“以前村里街道很不卫生,绿化也很少,现在村里成立了卫生清洁队,又搞起绿化,才有了今天你们看到的新面貌。”坐在家门口看报的张大爷乐呵呵地向笔者介绍。
如今的西南合村,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浪潮中悄然“蜕变”。村里的卫生一治理就干净,稍一放松就又恢复脏、乱、差,为了使村容村貌保持长效整洁,走出乡村环境的怪圈。经过“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开拓创新,将村垃圾治理工作承包到人,村干部与村民共同监督。村集体每年拿出3.5万元,将全村的垃圾清理任务承包给村民王占曾。并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奖惩制度,细化责任和任务,还与承包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村里还制定了《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在村内设立固定垃圾填埋坑、垃圾池,成立了卫生清洁队,定期进行清理,保证垃圾一天一清,确保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我们村是全市78个重点帮扶村之一,为了开展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我们集中开展了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行动,使村里环境大幅提升,群众也拍手称快。”村委会主任王立敏告诉笔者。
“村里工作做得好不好,全看村民支持不支持、理解不理解。”李建立感受颇深地告诉记者,村里通过发放明白纸、广播循环播放、粘贴警示牌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意义,让大家明白这是为百姓服务的大好事,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舆论氛围。“以前各个店铺门前到处都是垃圾,夏天不仅蚊蝇满天飞,而且气味难闻,严重影响店里的生意,”临街移动营业厅店员说道,“现在好了,经过村里的宣传,大家都认识到整治环境是与大伙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好事,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池。”
“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不少西南合村村民的共同愿望。只有环境整洁,居住舒适,生活才能更美好。全新的生活观念,让广大村民从“要我做”变成了“我想做”,从“被管理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原来没有垃圾池,自家的各种垃圾只能倒在路边,一到夏天街上到处都臭烘烘的。”54岁的村民王荣仙说,“不过现在可好多了,有了垃圾池,垃圾往袋子里一装,然后扔到固定的垃圾池,谁也不再乱扔了,乡亲们还互相提醒、监督呢!”有了垃圾清运制度和保洁制度,不仅街道整洁了,村民的院里也干净了,大家在小院里种些花草、瓜果蔬菜,群众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城市型社区就是我们西南合村的发展目标。”谈到未来的发展思路,李建立说,过两天他们将对所有墙面进行统一粉刷。村里还预计投资50多万元,修建一条长2千米、宽4米的环村路,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对村内小街小巷的路面进行硬化,做到公路环村入户。实现所有道路有路灯,让村民像城里人一样,晚上空闲的时候在灯下聊天、娱乐,让村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