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庞佳艺记者牛勇
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微风吹过依依杨柳,掀起一片绿色。走进被层层绿化带环绕着的李亲顾镇市庄村,只见房屋高低错落,排列有序;笔直的街道,干净整洁;广场上风景如画,老人健身,孩子嬉戏……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如清风扑面,处处赏心悦目。
市庄村有1950多户,5600余人,党员160名,是有名的建筑大村,村民收入以种庄稼和外出务工为主。今年3月份,市庄村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示范村后,市庄村“两委”班子鼓足干劲儿,首先召开村“两委”班子会,结合市庄村自身情况研究村里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召开三次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争求意见建议,并到邢台市参观学习,确定了整体工作思路,决定先从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机耕路和排水设施做起。
打通群众收获路
记者看到,全村12000多米的机耕路正在整修,完工后道路宽度达到4米,将极大地满足群众生产活动需求。提起以前机耕路的现状,66岁的村民张拴良说:“原来的机耕路仅有1米多宽,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麦收时最让大伙儿头疼,道儿太窄,大型收割机都进不去。现在好了,今年把机耕路加宽了,庄稼收获的时候,再也不用发愁了。”
“今年村里拓宽机耕路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不仅如此,植树节的时候,俺们村还在路边栽种了大量杨树和柳树。”原村委会干部赵月芬快人快语地说,“俺们村今年要拓宽12条机耕路,你看那边铲车还在工作呢。”顺着赵月芬的指引,记者看到有两位村干部正在指挥一辆推土机将机耕路进行整修。
“咱们拓宽机耕路得需要大量的土吧,那土是打哪儿弄来的呀?”记者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村党支部书记马志恒笑了起来,“这个问题我先卖个关子,你们先随我去个地方,到那儿就有答案了。”带着疑问,记者跟着马书记来到了村北一个“大坑”处。马书记指着这个“大坑”说:“这是俺们村新建的一个排水坑,占地7亩,从坑里挖出来的土正好用于机耕路拓宽。”“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一举两得。”听到记者的话,马书记说:“这样的‘杰作’不光一个,俺们还要把村里原来用于存水的壕坑填平,建个健身广场,为村民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家就住在这个大垃圾坑附近,一到夏天满坑的垃圾和污水,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根本没法出门。等健身广场修好了,我就可以带着孩子出来玩儿了。”村民赵大妈高兴地说。
修建百姓出行路
为方便村民出行,使村内道路尽快畅通起来,市庄村“两委”干部一班人在年初多方筹措资金90多万元,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新修建了10000多平米的水泥路。现在正对南环路进行修建,该路段长1.3公里,宽五米,预计投资60万元。
为了解决村内街道脏乱差问题,村“两委”干部带头和村民利用一周时间,集中清理多年积存的砖头、柴草、垃圾等杂物8000多方,计划建垃圾池30个,已完工20个。“俺村整治了好几年,数今年变化最大。垃圾清运一开始,俺村的12个干部,就按片分工,带头清理,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七点,也没人喊句累。”村党支部书记马志恒说,“垃圾集中清理以后,为形成环境保洁长效机制,俺村聘用了20名保洁员,清扫街道、清运垃圾,还不定期对卫生维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效地保持了村内环境的干净整洁。同时,实行农户对自家房前屋后包秩序、包维护、包卫生的‘三包’制度,建立起长效保洁制度。”
“由于我们村是粘土地,碰到下雨天,不管是村内还是村外,道路泥泞不堪,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为解决排水问题,今年我们决定在村南和村北各修建一条长1000多米的排水沟,彻底解决村中积水排放问题。”村党支部书记马志恒说。
在村西的排水沟建设现场,工人们有砌砖的,有抹灰的……一条1000多米的排水沟已经完成多半,再有两三天就能全部完工。
“以前碰到雨雪天,村里路上积水排不出去,孩子们上学不方便,俺们这些上岁数的老人更是不敢外出,老胳膊老腿,怕摔着,今年村干部着手修建排水沟,以后俺们再也不担心摔跟头了。”村民成志民说。
市庄村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村党支部书记马志恒说:“下一步,我们首先将进行平改坡、厕所改造工作,然后是墙体粉刷、清理残垣断壁,实施路面绿化、亮化,等这些基础工作完成以后,我们还要对每条街更换新的指示牌,让村容村貌实现彻底改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