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号头庄奶牛养殖转型牧场化管理

时间:2016-03-25 09:29:16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记者赵子超张玉凤
号头庄回族乡有着20多年养殖奶牛的传统,许多农民靠这一特色养殖业发家致富。近年来,奶牛养殖户们先后走过了“托牛所”、规模化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如今又迈上了牧场化管理的新路,完成了由零散经营、无序发展,向集体经营、规范发展的转变。牧场化的管理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号头庄回族乡寻找答案。奶牛管理精细化
“先消毒,再进门,违者罚款。”来到位于吴定庄的隆泰牧业有限公司,远远地就看到了这行醒目的大字。通过消毒室,进入公司办公区,我们见到了正在工作的公司经理谢红亮。
谢红亮有着多年的养殖管理经验,是公司高薪聘请的职业经理。“随着国内市场对原奶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及国际奶源的不断冲击,牧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谢红亮说。
隆泰牧业有限公司通过购买、入股、分红等方式,把各家各户的奶牛集中起来,按照牧场化管理标准,统一饲养、统一用药、统一管理,不仅保障了奶源质量,还与定州伊利公司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
“公司里有专门的兽医、饲养员、技术员,并设有产奶区、病牛区、育成区等11个区域,技术员为公司里的每一头奶牛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记录了产奶量、用药量、孕育情况等方面内容,做到了精细化管理。”谢红亮介绍,公司占地100多亩,奶牛存栏700多头,每天产奶量达9吨多,与之前相比多产1吨鲜奶。
“隆泰牧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变迁,正是我们乡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号头庄回族乡乡长马立鹏说,号头庄传统的奶牛养殖小区,虽然也做到了市场化、集约化和规范化,但饲养环节仍存在各家各户的散养模式,饲料、用药等方面都很难达到真正的标准统一,导致奶源质量不一,大大降低了产品价值。目前,全乡有17家奶牛养殖小区,达到牧场化管理要求的已有14家。设施设备智能化
在谢红亮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育成区,一排排牛舍标准整齐,一头头小牛悠闲地嬉戏。
“这是小牛喂奶机,通过这个机器把鲜奶酸化、加热、保温,小牛就可以直接吮吸了。”谢红亮指着一旁的机器说,“鲜奶酸化后既可以促进小牛的发育,又可以提高牛奶的保质期。”
养殖区内,每条道路都宽阔平坦,整洁干净,与传统的养殖小区道路泥泞、味道冲天的印象截然不同。“养殖区的道路有专人每天按时清理,减少污染物的传播,我们还将在这里栽植草坪花卉,进一步改善养殖环境。”谢红亮说。
在挤奶大厅,工人们正在调试机器,准备为奶牛挤奶。“以前,奶农们都是自己动手挤奶,每天还要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卖,利润低不算,鲜奶还不容易保存。”谢红亮感慨道,“现在挤奶都是机械化,方便快捷、干净卫生,并有专门的储存罐,直接装车就能运输。”
不远处,工作人员熟练地将奶牛驱赶到挤奶大厅,奶牛前脚刚走出牛舍,清扫车后脚就跟进,一路清扫,散落的牛粪就这样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隆泰牧业有限公司,牧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机制,大大提高了奶牛养殖水平,带动起更多养殖户参与到牧场化养殖中来。奶农与企业双赢
由养殖小区向牧场化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号头庄乡的奶牛养殖水平,还让农民的收入大幅提升。
59岁的张同双是吴定庄人,2015年,他将自家养的60多头奶牛卖给了隆泰牧业有限公司,而他则在公司当起“上班族”。“自己养牛时,全家人天天围着奶牛转,劳心费神不说,其他啥事也干不了。如今,我在公司入着股还有工作,虽然赚的和以前差不多,但这日子过得比以前轻松自在。”张同双笑着说。
“我们公司长期雇佣着22名员工,他们以前都是养殖户,有非常丰富的奶牛养殖经验。”谢红亮说,“他们不仅是固定工,还都入了股份,所以除了工资收入,每年还有分红。而他们的家人也从繁重的奶牛养殖工作中摆脱出来,通过其他方式务工增加收入,这样,奶农和公司实现了增收双赢。”
据了解,目前号头庄回族乡奶牛存栏超2万头,日产鲜奶100多吨。仅奶牛养殖这一项,每年创收近亿元,占全乡居民总收入的60%左右,奶牛养殖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