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均衡,是建设教育强市的要求,也是定州升格为省直管市后对全市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是实现“教育兴市”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发展,校际间、乡镇间、城乡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还不能尽如人意,择校热、大班额现象的状况十分突出,这已成为制约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定州是教育大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多,学校硬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整体办学条件依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偏远乡镇部分学校校舍陈旧、个别学校专用教室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大中专院校招生并轨,2000年以后不再分配教师,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老化,特别是音、体、美、微机、英语教师溃乏,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大量农村学生到城内择校,造成城内学校班额较大,偏远乡镇学校生源相对不足。
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教育均衡。明确推进教育发展阶段性目标,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校园建设等方面建立“绿色窗口”,对示弱学校给予政策优惠,创建更为宽松的教育发展环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师资均衡。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教师补充机制。要不断健全完善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推进教师招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加大师资补充力度,近3年将每年进人计划提高到500人以上(含幼师),有效解决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短缺问题,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有计划地组织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下乡支教活动;组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进行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帮助提升教学水平。规范教师岗位管理。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动态设置教职工岗位,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了工作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对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转岗培训,逐步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历史、地理、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不足问题。
加强财力投入力度,推进扩优促均衡。按照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同步做好中小学建设,在重点解决学校建设用地这一“瓶颈”问题的基础上,适度改扩建原有学校。当前急需在中兴西路一带,建设一所规模在3000人左右的小学,辐射通达、世纪花园、风景城、紫芳园等小区,填补义务教育学校网点空白,缓解西关东街、西关南街等学校就学压力。在定州新城建设中,切实做好新学校规划和建设,将新建学校办优办强办成示范,在定州新城打造以新一中为龙头,集义务教育、幼儿、高中、职业及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定州教育城,全面增强市区教育承载力。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引导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形成风格,创出品牌。特别是定州中学要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严格实行“三限”,卡死分数线、卡死人数,全面提高质量,创建全省乃至全国名牌学校,增强吸引力,实现良性循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要突出解决城区公办幼儿园不足问题,依据城市住宅小区幼儿园配建标准,完成城区幼儿园的规划布点工作,并尽快在市区规划新建2所以上省级公办示范园。要严格限制民办学校失衡发展。对学校软硬件设施进行认真核定,明确招生轨制、班容量、学生总数,坚决根治民办学校招生人数无限扩张。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深化实施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公助指标生定向分配政策,扩大指标生比例,指标生数量分配重点向农村初中、薄弱初中倾斜,增加农村初中和薄弱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的数量,逐步实现城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均衡。充分发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职能,组织各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市、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方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深化依法治校。要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建立依法治辍、救助治辍、提质治辍、分流治辍、责任治辍等管理机制,狠抓控辍保学工作。同时,组织教育、人事、工商、司法等部门,严厉打击查处企业雇佣童工行为,有效避免学生流失。严格执行初中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实行小学升初中名单过渡制,确保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