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杨光伟刘鹏
“能为家乡发展作出一份努力,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说这话的是息冢镇王莽村普通党员杨如青。他致富不忘本,回家乡开公司把粉条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
“干事就要有股闯劲。自己的辛酸自己知道,想想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谈起自己的创业史,29岁的杨如青感慨万千。他从当初开小店卖水暖建材,再到成立石家庄冠隆地板采暖工程有限公司的10年间,始终保持着一股子闯劲,敢拼敢干,逐步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创业成功了,但杨如青有时心里感觉空落落的。“自己富不算富,尽己所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事干、有钱赚。”这一直是他的梦想。
王莽村是一个有着600多户的村庄,村里没有企业,是一个传统农业种植村,村民缺少多元化的增收致富路子。杨如青在石家庄创业的同时,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与变化,2014年,他决定回家乡投资建厂,为家乡人民闯出一条增收致富路子。面对家人的劝阻,他耐心做通家人的工作,在村里建起了定州市冠农食品有限公司。目的是通过这个公司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多亏如青办的这个公司,让我们不出村就能上班。”在这里上班的张大姐说道。该公司投资500万元新建年产600吨的红薯粉条加工厂,全部聘用本村村民当员工,在红薯收获期每天用工达200余人,日常生产期间让4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走进生产加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全副武装”的工人,他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手套和帽子忙碌着,处处干净整洁。杨如青介绍说,“公司运用石磨工艺对红薯进行研磨,经过多层过滤,不掺杂其它原料,加工生产出优质、绿色、无公害的纯红薯粉条。”
“我在村里又承包了1100多亩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杨如青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刚刚起步,规模还比较小,产品单一,下一步将扩大公司规模,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增加经营种类,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发展,为更多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的村民增加收入。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尽力去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和贫困学生,为村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