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又到一年元夜时

时间:2016-02-22 10:10:07  来源:  作者:

 
 
舞动幸福生活
    
 
充气城堡:儿童的梦幻
    
 
乐园套圈:快乐的一天
    
 
画出新春希望
 
糖人:画出甜蜜日子         

风筝:放飞新春梦想
本报记者程文昭摄影杜宪
大年兴致犹未尽,元宵佳节喜盈门。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又迎来了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按传统习俗,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沿袭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节习俗。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在甘泉宫举行祭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始。
据称,“太一”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武帝。相传,汉代的汉文帝也与元宵节有关。他是在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之后即位称帝的,而平叛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把这天确定为元宵节。
不过,与前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只有夜祭太一、游玩等活动,并没有张灯、放火的记载。汉代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唐朝时,唐都长安也和西周两汉一样,例行宵禁,但唯独元宵节期间特许弛禁放夜。
此后的宋、元、明、清时期,元宵节一直是热热闹闹,花样翻新,一代盛过一代。直至今日,无论乡村还是都市,元宵节依然是一年里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日不可或缺的美食
元宵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的互相撞击,江米就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便成了元宵。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谐音,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记载,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闹”。之所以“闹”,是因为节日里有许多热热闹闹的民俗活动,人们参与、沉浸在这热闹当中,如醉如痴。
按照传统,元宵当天城内有庙会,古城定州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人们扶老携幼、呼朋唤友、万人空巷,逛庙会、赏秧歌、看焰火……用最热情的方式在最后的年味里尽情狂欢。
“闹元宵”当然少不了定州大秧歌。丑婆、小毛驴、抽车子……除了文艺表演外,在文博园广场还举办“非遗传承魅力无穷”传统音乐、戏曲、民间花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定州秧歌、子位吹歌、花张蒙道教音乐、河北梆子、邢邑花会、北门街高跷等,将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精彩的传统文化盛宴。
此外,广场上还有各种充满童趣的娱乐设施。充气城堡、旋转木马……无一不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让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玩耍,尽享节日的快乐。元宵节习俗猜灯谜
《武林旧事》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遛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是妇女。所谓“走百病”,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尤为盛行。清康熙《大兴县志》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汉族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走百病”在汉族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