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缂丝,有的人不熟悉,提起中国定州缂丝,更不晓实情。这里,我们专给大家介绍中国定州缂丝的实际情况。
我们从中外大量史料中,从《中国丝绸通史》和《中国丝绸文化史》等多个版本中,都看到了《中国定州缂丝》的历史记载。
缂丝又称刻丝、克丝、?∷浚?属于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缂丝起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在西汉时期西域的缂毛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新疆,尤其是新疆罗布泊附近,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之地楼兰,率先引进了缂毛技术,受到了当地王宫和商界的欢迎。
在隋末战争频繁的年代,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生活,不少的缂毛艺人,沿丝绸之路迁移内地。在《中国丝绸通史》和《中国丝绸文化史》中反复指出:“北宋至南宋初,缂丝技法由北方而至定州,再由定州而至内地,逐渐为内地所接受。”
隋朝末年的615年春天,沈克林带着祖辈传给他的缂毛、缂麻的手艺,从新疆楼兰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千里来到了中国北方丝绸基地孟庄。他见到孟庄那么多彩的丝线,高兴万分,庆幸来到了施展才华的宝地,开始了他的缂丝手工艺术。
他的作品一面市,引起定州孟庄人的赞美,发现了缂丝高贵的艺术价值。有经济头脑的孟庄丝绸艺人,看到了缂丝的经济价值和艺术前程,一致请求沈克林先生开办缂丝艺术学训班。从此缂丝艺术在孟庄扎下了根。有了中国定州缂丝手艺的长足发展。在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后,定州的缂丝得到了皇家的关注和重视,使定州缂丝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宋代的缂丝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无论图案和形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定州缂丝独有的风格,缂织得更加精细漂亮,神韵高雅富丽多彩,纹样结构更富于变化。
到了北宋晚期,尤其宣和年代,宋徽宗酷爱书画艺术,重视画院建设,着意绘画和缂丝艺术的结合,有力地促进和加速了缂丝艺术的提高。
这时的缂丝,“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定州的缂丝名家沈子蕃。他以高超的缂丝技艺,展现了缂丝的高贵,定州这一“织品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出现了辉煌,值得我们自豪,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乡愁,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使缂丝事业进入灾难时期。
公元1126年,宋徽宗赵佶退位,让给儿子赵桓,就是宋钦宗,庙号钦宗,改元靖康,赵佶做了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软弱无能的二位皇帝做了亡国之君。可是我们大宋的定州人民,在太守陈遘的指挥领导下,1126年金兵多次攻打定州城,定州人民英勇抗金,号称铁城一座。金兵绕过定州城,1128年金兵压徽宗、钦宗二帝来到定州城下,对河北兵马大元帅陈遘劝降。陈遘将军怒骂金贼,誓与定州共存亡。坚持抗金达三年的爱国将军陈遘最后壮烈殉国。
不能忘怀的是在抗金的关键时刻,陈将军关心爱护缂丝艺人,尽全力保护,使缂丝艺人沈子蕃和他的家人沈壮等,还有他的得力高徒王良,冲出了定州城。从此沈子蕃等缂丝艺人转移南方,在吴郡(苏州)北郊沈思桥(北宋末年,沈子蕃南迁落户的地方)租房,开始了艰难的缂丝传艺。从此,缂丝技艺在丝绸业发达的南方发展起来,才出现了南宋众多的缂丝艺人,缂丝“逐渐为内地所接受”。缂丝艺术在南方落户扎根,与此同时,沈子蕃让高徒王良回定州,组织缂丝艺人,继续发展北方的缂丝艺术,涌现出了定州王姓等缂丝艺人,从而出现了中国缂丝在南方兴起,在北方兴旺发展的良好局面。只可惜,在以游牧民族为主的金国统治在北方达一百多年里,缂丝艺术未能如常发展,处于衰落期。
在元代有所发展,继承了宋代缂丝传统,皇家皇帝御服或帝像、佛像比较盛行,也增加了华贵的艺术色彩,如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缂丝东方朔偷桃图》是元代缂丝的代表作。
明代初年曾禁止缂丝生产,明中晚期缂丝艺术空前发展,出现了许多名作,还有缂丝龙袍等。明代缂丝代表作品有《缂丝仿崔白花卉图》、《瑶池吉庆图》、《仿赵昌花卉图卷》等。
在清代,缂丝又有了新的发展,扩大了规模,在我们的书里,有不少定州缂丝艺人的介绍,这里就不再多叙了。中国缂丝织造技艺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瑰宝,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之一。
中国缂丝“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所制最盛”,也就是以定州沈子蕃为代表的缂丝艺术家,创造了定州缂丝的巅峰,定州艺人是怎样达到“所制最佳”、“所制最盛”的?我们这部《中国定州缂丝故事》就是探源它的发展历程,追寻它的发展道路,为继承发扬先人的技艺,创造中国缂丝新的光辉前程。
这里我们率先整理了有关《中国定州缂丝故事》。这些故事不是虚构编造,而是依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工整理的。故事不是历史,但它是历史的影子,是依据历史事实整理的,同时也附带介绍了有关丝绸之路开通前后的丝绸故事,以历史的新颖性献给大家,以飨读者,从中会摸到定州缂丝辉煌的脉络。
定州缂丝的故事像珍珠玛瑙一样永远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作者:郭福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