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

时间:2016-05-16 15:24:34  来源:  作者:

公元前128年前后,张骞从匈奴人的监禁中逃脱,然后西行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再经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到大月氏(今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最后在远离大汉国一万两千余里的大夏国(今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停留了一年。让他感到无比惊讶的是,在人头攒动的热闹市场上,竟然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物件:产自蜀地的邛竹杖和土芦布―――这可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
因为语言不通,张骞费了好大劲儿才终于搞清楚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大夏国人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我们的商人从几千里外的身毒国(印度)运来的。
出四川到印度,再辗转中亚,说明道路是通畅的。《史记》中关于“张骞凿空”的说法,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从那时起这条路具有了官方性质。其实早在张骞之前一千年的商朝,这条路就已经存在了,河南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和田玉和昆仑玉器证明了这一点。而欧洲到帕米尔高原的路一度被西方称作“亚历山大之路”,那是“马其顿―――希腊帝国”最辉煌的时候,亚历山大的子民或士兵中就有人越过了葱岭―――新疆发现的一些白种人的古尸,经鉴定属于欧洲人种。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气场爆棚:三百随从每人两匹马,“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一路雨露恩泽,随走随散。大国风范令西域诸国折服,纷纷前往长安朝拜。汉武帝还专门招募了大量商人,由政府配给物资去西域各国经商。丝绸之路开始热闹起来,波斯人、月氏人、希腊人、龟兹人、高昌人……不同国别、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旅纷纷汇集,走在同一条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最活跃的当属栗特人,他们精明的经商头脑在丝绸之路上得以充分发挥,贸易的主宰地位一直持续到10世纪,栗特人的重要城市撒马尔罕也成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
新疆出土的大量文书中,关于栗特商人的记载很多。比如公元前52年,栗特地区一个由两名使臣、十名贵族和诸多随从组成的使团,带着9匹马、31头驴、25头骆驼和1头羊来长安朝贡。再比如公元330年,栗特商人付给楼兰驻军一万石粮食以及两百文钱的税款,还用319匹马换了4326匹彩绢。甚至还提到了一起商业纠纷:公元前39年,四名栗特使节向中国官员申诉,他们交付的是又白又肥的骆驼,而中国官员支付的是又瘦又黄的骆驼价。
丝绸之路最繁忙时,史官常用“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加以描绘,让人浮想联翩。但繁华是相对的,彼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火车,只能靠最原始的人力和畜力,在最艰险的环境中完成一次次近乎冒险的旅程,因而每次的实际贸易额非常小,“商队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浩大,有的商队驮货物的骆驼、牛、驴多是个位数。”(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
步伐是眼界的延伸,尽管单次贸易微乎其微,但千百年叠加起来的数量却十分可观。一代又一代的商使们以时间换空间,让丝绸之路从无到有,从神秘到熟悉,给欧亚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惊人巨变。(据新浪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