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班组“顶梁柱”创新“急先锋”―――记国华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热控炉控班专责工闫宗良

时间:2017-05-24 15:01:37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赵子超、牛勇
    从2005年大学毕业来到工作岗位后,他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成为热控行业的“行家里手”,多次被公司授予“安全标兵”、“S级员工”等荣誉称号。他就是闫宗良,国华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热控炉控班一位专责工。
    精钻业务,做班组的“顶梁柱”
    “刚参加工作时,最大的感触就是,在学校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差距很大。”闫宗良说,“学校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车间里却是实实在在的机器设备,要想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还需要狠下功夫才行!”
    热控炉控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公司内4台机组检查和维修,确保正常运行发电。公司里的4台机组全部装有DCS集散控制系统,如果某台机组发生故障,系统上就会显示出来。这时,必须立即消除故障,否则就会影响设备运行,给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快速、准确地找到并消除故障点,成为热控炉控班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最初,DCS集散控制系统在我的大脑里仅仅是个概念,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对系统有深入的了解,吃透工作原理。”闫宗良说,每台机组有上千个测点,机组的塔炉共有80多米高。如果不熟悉测点位置,要想找到故障点,那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为了提升业务水平,闫宗良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还主动向老师傅们请教,对设备构造、生产流程等反复琢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和师傅简直是“寸步不离”。每一次故障检修和消缺,他都会紧紧地跟在师傅身边,仔细听,认真看,用心记,并把故障点位及原因详细地记在本上,还认真地进行总结,作为再学习的“教材”。就这样,他不但把DCS集散控制系统的上千个监测点位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而且熟练掌握了岗位上的各种技能,成为班组的“顶梁柱”
    在2012年,他参与了公司#1、#2、#4机组脱硝改造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随后,又参与了公司#2机组后期脱硝改造、燃烧器改造、空预器改造等热控专业现场施工协调、设备安装等工作。
    “在#2机组改造后期,我全程参与了新测点新设备安装调试、DCS改造、电缆敷设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闫宗良说,“电力设备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哪怕一处接线、一个螺丝、一个焊点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损失,施工中必须注意每个细节,每个点位,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缺陷,确保项目全优投入运行。
    学以致用,做创新“急先锋”
    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闫宗良除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自学了计算机VB编程、ASP编程等,并把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
    在热控炉控班,仪表校验工作复杂而繁琐,不仅要用精密仪器对仪表进行检验,还要根据校验数据填表、进行误差计算、出具报告等,容不得丝毫马虎。
    “我们班组有16个人,需要校验的仪表有100多块,每块仪表都需要人工填写、计算、校验,检验一块仪表就耗时20多分钟,全部完成需要30多个小时,既费事又费力。”闫宗良说。他利用业余时间,结合仪表校验实际应用,编写了一个“校验报告自动生成软件”。有了这个软件,检定员只需将校验数据填入软件,点击按钮,即可自动生成校验报告,报告中各项需要计算的数据,则会通过软件自动计算生成,还能自动给出是否合格的结论。这样以来,大大提高了校验工作效率。
    每年年底,4台机组的脱硝环保数据报表汇总也是一项繁重工作,需要将机组脱硝两侧出入口一年的日报表汇总到1张或2张总表中。“每台机组每天会产生4张数据报表,4台机组一年会产生5800多张。把这些报表汇总到一起,虽说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但由于数量庞大,费时费力,人工操作还免不了出现失误。”闫宗良说。他根据自学的VB编程技术,开发了一种自动复制粘贴软件,将报表录入软件后,系统会自动汇总,不仅把工作人员解放出来,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加倍努力。”这是闫宗良的工作信条,支撑着他不断进取,不辍学习,不断提升。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当先锋、做模范、带好头,用不断创新的行动诠释“匠人”精神。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