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城乡居民环境从生活之“便”到环境之变

时间:2017-06-26 12:14:14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程文昭、聂资滨
    徜徉在长安路西南佐村大街小巷,处处绿树葱茏、花果掩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情景。
    2014年以前,由于村里没有固定的垃圾投放点,村民的生活垃圾基本上都是随意丢弃,哪个垃圾堆离自家门口近,就扔在哪儿。村子里三个出口旁的空地,就成为垃圾集散地。而村里的道路旁,也随处可见村民丢弃的垃圾。
    “你看,这里原来全是垃圾。”村民郝振江指着自家对面的文化广场说,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个小垃圾堆,后来就变成了“垃圾山”。每到夏天,郝振江都不敢开窗户,还不得不时常打灭蚊虫药,对付垃圾堆上成群的苍蝇。2014年,村里对垃圾开展全面清理。郝振江家对面的垃圾山也被清理干净,建成了今天的村民文化广场。
    “不单单是清理垃圾,我们还在村南、村北、村西各建了一个垃圾收集点。每天下午6点之后,村民可以投放垃圾。早上7点之前,垃圾清理队的工作人员就会清理干净。”村党支部书记王彦明说。
    除了建立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清理制度,村里还在主要街道放置了垃圾箱。“如今,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垃圾了。不光我家周边的环境好,空气好,村里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也都干干净净了。”郝振江笑着说。
    今天的西南佐村,干净整洁的环境,宽敞平坦的道路,热闹的文化广场,村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西南佐村,经过近几年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我市许多村庄都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我市不断加强镇村建设指导工作,积极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村容村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东亭镇被评为省特色小镇;李亲顾镇和清风店镇被评为全省重点培育的特色小城镇。截至目前,我市已有省级美丽乡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143个。
    农村居住环境“变脸”,城市居住条件“蒸蒸日上”。在北城区瘟庙街社区,社区内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这几年,社区变化真是大,年年都有新变化。”社区居民苏玉梅说,特别是今年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社区里堆积多年的垃圾没了,开始定点投放,定时清理;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平坦宽敞的柏油路;墙面上、电杆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广告也不见踪影,换成了一幅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
    近年来,我市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城乡居住条件上用真功夫,下大力气,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宜业更宜居的生活环境。5年来,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城市亮化提升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和惠民工程相继实施,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活环境明显提升。
    城乡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日益改善。2011年,全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仅为855.4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分别为31.06%、36.08%、8.12平方米/人。而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为1335.6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1.2%、36.65%、9.08平方米/人。2013年至2016年,城区新增道路公里数达14.30公里。
    去年,我市先后完成了迎宾大道107国道至清风街段、商业街北延、明月街北延、明月街南延等工程。投资约4.65亿元,新开工建设了市民公园、高速生态廊道、学之园、东关游园、迎宾大道绿化、中医院街头绿地等6个公园、游园、道路绿化工程;投资1000万元,完成9公里道路改造、新装工作,改造、新装路灯450基,铺设、更换电缆7280米。市区所有街道根据季节变化已全部调整路灯启闭时间……
    城区风貌蒸蒸日上,城乡道路四通八达,配套设施日益完备。近年来,我市的宜居程度不断提升,宜居正在由城区发展目标,逐渐演变为我市的建设特点。
 

责任编辑:
下一篇: 热心“帮大哥”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