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丹青墨海谱春秋———记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市美协主席杨立院

时间:2019-04-03 10:10:27  来源:  作者:


杨立院展示自己的作品 记者杨亚湖、闫韶红
    走进市美协主席杨立院的家中,还未寒暄,记者就被墙上挂的画作吸引了:定州塔下春意盎然的《古城新韵》,乡土气息浓郁又贴近生活的《暮归》,气势磅礴的《太行深秋时》……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气韵生动、精致神妙。
    自幼显现绘画天赋
    孩提时代的杨立院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勤奋学习,听话懂事,只有一件事让大人们有点儿“操心”———对绘画近乎痴迷。“不管上课还是下课,一有时间我就画,没有钱买画纸就在作业本背面画,甚至还因为画画分神被老师批评过。”杨立院从小便爱好画画,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小人书中的插画,都成了他笔下的作品。没有纸笔,杨立院就趁打猪草、捡柴禾的时候用棍在地上画、墙上画。
    “当时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小铁锤送信》,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文中小主人公铁锤骑马送信的画面也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杨立院回忆说,那段时间,他一有时间就练习画马,“那匹马好像就在我心里活了一样,睁开眼就能想像出它的样子!”
    有一天周末,父母去地里干活,杨立院自己在家玩,想画画又实在找不到纸笔。看着自家的墙壁,杨立院突发奇想,找出老师送他的几个粉笔头,在墙壁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功夫,一匹活灵活现的奔马就出现在了墙面上,回到家的母亲看到后被惊呆了。“母亲知道我喜欢画画,却从不知道我能画这么好。后来,母亲在村里逢人就夸,说自己有个会画马的好儿子!”回忆起往事,杨立院记忆犹新。
    绘画路上不断求索
    得到了家人的肯定,杨立院画起画来更有动力了。同村村民每次在路上遇到他,都会让他停下来在地上随便画上几笔,从小学到高中,班里的黑板报几乎都被杨立院一个人“承包”了,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小画家。
    “那时候经常想,如果有一位专业老师能教我画画该多好!”杨立院说,后来在一位亲戚的引荐下,他拜河北师范大学美术教授刘业通为师,正式开始绘画的专业学习。高中毕业前夕,当时还未恢复高考,一直对杨立院青睐有加的老校长找到他说:“你这么喜欢画画,我给你推荐个去处吧!”就这样,杨立院来到了当时的县文化馆,跟寇向群、谢立堂等知名画家一起,搞起了版画创作。
    两年后,村里招考民办教师,经过考试,杨立院成为了一名教师,因为出色的教学,他还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杨立院心里清楚,他已经离不开绘画了,那才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这时,一个消息传到了杨立院耳中———县秧歌剧团招收画布景画的工作人员,他有点坐不住了。
“只要能让我画画,我就去!”杨立院凭着扎实的功底和不凡的画工,在报名的十几个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秧歌剧团的团员。
    布景虽然只是一个剧团微小的一部分,但每一幅杨立院都用心去画。他笔下的动物惟妙惟肖、景色生动逼真,深得观众喜爱。在一次下乡演出的时候,一位瓷砖厂的老板看到他画的布景,找到了他,请他到自己的厂里看看。当时瓷砖壁画正在盛行,工人们在瓷砖上忙碌地现场作画。杨立院拿过笔,勾勾划划,一幅《松鹤延年》跃然砖上,他也自此走上了壁画的道路。
    在艺术天地勤奋耕耘
    画了十几年的壁画后,杨立院回到家,安心进行个人创作,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在家里五六平米的小画室里,杨立院有时候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凭着几十年来对艺术生涯的探求和摸索,杨立院的绘画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画风稳重而细腻,淋漓尽致的彰显出他精湛的技艺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杨立院笔下的动物或奔跑、或静止,或仰天长啸、或腾空而起,神态生动、气象万千。“画动物,不能单纯的模仿与重复,而是从观察入手,从形体动态中提取神韵意象,在“似与不似”之中转换为笔墨,进而以简洁、洗练的笔法、墨韵给予表现,在浓墨重彩之中,动物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而跃然纸上。”杨立院说。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个积累经验、有所收获的过程。“如果创作承载了自己的梦想,那么再艰难的过程都会是一种享受。”杨立院说。
    对于古城的一草一木,杨立院满怀深情,定州塔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画了多少次,才有了现在笔下的神韵;他多次去文庙,通过一年四季不同角度的观察,才有了最终的《东坡双槐》;他的《雪浪石》,就像一部如颂如歌的史诗,需要屏气凝神、宁静内心,让仿佛人看见历史的变迁。
    在40年的艺术生涯中,杨立院秉承先人的艺术精髓,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多幅作品在各种比赛和展出中获奖。当选市美协主席后,他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组织全市的美术爱好者,多交流、多创作,为定州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