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人正在给蚂蚱投喂草料。记者张春红
沿着塔大线公路一直往南前行,就可以看见一些白色的大棚,这些大棚高约2米,与普通蔬菜大棚略有不同,全部使用透气的纱网和塑料膜建造,出入口处都设有拉链,好像一个巨型蚊帐。“这些大棚就是我们今年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引进的增收项目。”西城区街道党委书记贾晓文笑着说。
“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村集体的影响力、凝聚力就会渐渐弱化。”贾晓文说。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就成了西城区街道和村“两委”干部们考虑的难题。通过多次考察论证,西城区街道最终决定通过养殖蚂蚱,增加村集体收入。
西城区街道通过走访征求意见后,在王会同和孔会同两个村开展蚂蚱养殖。2020年10月,2个村开始建设养殖大棚。今年4月,正式投入养殖。
“这蚂蚱学名叫‘东亚飞蝗’,都是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王会同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辉笑着说,“这种蚂蚱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富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矿物质,尤其富含甲壳素。”
走进王会同村“蚂蚱农场”,30个白色大棚依次排列,工人们正在给蚂蚱准备“早餐”。“蚂蚱养殖成本比较低,方便管理,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经济效益也不错。现在蚂蚱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每斤可达到10元至17元左右,并且蚂蚱的繁育能力较强,生长也很迅速,一年可以养三期。”王明辉介绍说。
蚂蚱对于不少喜爱美食的人来说是一道特色的美味珍馐,而在王明辉的眼中,这些蹦蹦跳跳的小东西则是实打实的致富利器,是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重要项目。
在蚂蚱特色养殖基地大棚里,一大片黑压压的蚂蚱像地毯一样铺在地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蚂蚱可以用来食用、药用,而且养殖蚂蚱是一次性投资常年收益。只要建设起大棚,其余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几乎就是零风险。”王明辉笑着说。
养殖蚂蚱最主要的是控制好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蚂蚱从孵化到成熟一般在50天左右就可以销售了。蚂蚱繁殖率高,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一只雌蝗可产60—120粒卵,蝗生卵,卵孵蝗,周而复始,不断创利。
蚂蚱养殖负责人孔令辉介绍说,蚂蚱的养殖技术很简单,蚂蚱不怕热,也不饮水,就是饲料必须要新鲜的。为此,王会同村还在村里流转了30亩地,专门种植麦苗、玉米苗、苜草等供蚂蚱食用的草料。“不用水,不用电,不吃麸子不吃面!”这是养殖蚂蚱的一句顺口溜。“蚂蚱吃的草有特殊要求,必须要自己种植的,坚决不能喂野草。”谈起蚂蚱养殖,王会同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辉如数家珍。
“蚂蚱留下来的粪便成了有机肥,等到了冬季,可以种植蔬菜。”孔令辉一边查看着大棚里的蚂蚱一边乐呵呵地说,“现在我养殖蚂蚱,就像养孩子一样。蚂蚱会唱歌、会跳舞,听着他们唱歌,看着他们跳舞,我就会提满了精神。而且蚂蚱不像其他家禽一样会得病,从来不让我多费一点心。”
目前,王会同村和孔会同村已经建设养殖棚60个。60个大棚,一茬养殖蚂蚱2400斤,按照每斤11元计算,茬产值可达12万元,剔除人工成本等费用,可实现纯收益12000元。
不仅如此,蚂蚱养殖采取订单式养殖,成熟后的蚂蚱由山东的一家公司统一收购,保证了养殖的收益稳定。眼下,经过一个月的饲养,第一批蚂蚱已经成熟,即将售卖。
蚂蚱养殖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村民致富。在王会同村的养殖场内,62岁的村民任美雪正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清理着蚂蚱吃剩的小麦残留。
“这份工作,离家近,又轻松,一天只喂5、6次饲料,一个月工资轻轻松松可以挣1800块钱,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一份收入。”任美雪笑着说,她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
曾经是小小蚂蚱闹蝗灾,遮天蔽日飞过来,现如今在西城区街道王会同村和孔会同村的蚂蚱养殖,不仅“蹦”上了餐桌,“蹦”进了市场,也“蹦”出了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