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盛君恒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 邓之勇:
大家到医院打针的时候对这种玻璃瓶都不陌生,但是大家知道吗?用于生产罐装疫苗的玻璃瓶是一种特殊的原材料,叫中(性)硼硅玻璃管。
一根玻璃管,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加上中性硼硅这个定语,它就拥有了耐冲击性、耐酸耐水性、高化学稳定性等优质特征。因为技术难度高、工艺复杂,中性硼硅玻璃管一度被发达国家企业垄断,我国很长时间都面临着"只有疫苗、没有瓶"的窘境。
凯盛君恒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戴季初:
我们国家所采用的高档医药包装都是从国外进口。一般要提前半年,把资金打到国外的账户,一个交货期长,第二个价格是老外说了算,随着中国的需求量一增加,他就把价格往上抬,所以这是有一种被"卡脖子"的感觉。
被卡住的还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咽喉。据中国医药包装协会预计,到2025年全球中性硼硅玻璃药用玻璃管年需求将达50万吨,其中,中国就需求20万吨。中性硼硅玻璃管国产化之路,势在必行。
窑炉,是玻璃管制作的"心脏"环节。凯盛君恒想到了一个最快的解决方案购买原装设备。2016年,他们斥巨资引进一台德国窑炉,但当大家满怀信心见证第一炉成品时,一盆冷水从头浇下,产品的合格率只有10%。
凯盛君恒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戴季初:
实际上人家对工艺这一块封锁的是非常厉害的,基本上我们是见不到这些工艺参数。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比国外的性能,包括未来的价格、工艺都要比它更优秀。
立志、破局、突围。面对原料配方、拉管工艺、成品检测等世界级难题,凯盛君恒利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的技术优势,开展联合技术攻坚;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为企业带来700多万元资金支持;先后获批河北省院士工作站、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和资金的加持,让实验室源源不断涌出科技创新成果。
然而,从实验室进入产线,挑战远未结束。
凯盛君恒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 邓之勇:
你看这就是一个结瘤,只要有这么一个结瘤,整根1.5米的管都不合格,为了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我们每天都要投入10多万,最难受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和成本一起投入的,还有工艺和时间。仅熔化一个工艺环节,工程师就需要进行32768种方案验证。生产线上,数十万次试验,连续3年的测试,让产品的合格率终于呈现出上扬曲线,并一路攀升至60%。这一标志性节点,意味着我国终于具备了中性硼硅玻璃稳定量产的能力。
凯盛君恒有限公司魏县分公司副总经理 张晓雨:
创新成果,不应该只停留在实验室创新,更应该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只有创新和生产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
如今,以冀南为中心,凯盛君恒还在安徽、重庆、山东等地共布局了4大生产基地,预计全部投产后,中性硼硅玻璃管年生产能力将达到7.5万吨。
回首过往,从国产替代,到稳定量产,这正是凯盛君恒找到的新质生产力之路。
1996年 国际玻璃药品包装企业减少到5家左右 跨洲际市场垄断
2010年 中性医药玻璃纳入《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7年 凯盛君恒在国内首次实现高品质中性硼硅玻璃管稳定量产 填补国内空白
2023年 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荣获河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如今 得益于我国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稳定量产 全球该产品价格从2万元降至1万元以内
凯盛君恒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戴季初:
我们当时搞的时候,一来就有人说搞不出来,他没想到我们搞出来了,真正地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一个产品的国产化,后期是稳定量产,感觉到是很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