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寻访西柏坡老房东①:家训传五代 深情记心间

时间:2024-09-09 14:53: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周洁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寻访西柏坡老房东① 丨 家训传五代 深情记心间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今起河北日报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以系列全媒体报道全景展现75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燕赵大地上发生的历史巨变、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平山县西柏坡。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一些中直机关也驻扎在西柏坡附近的村庄,当地群众腾出了一千多间住房,由此有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柏坡老房东。他们经历风云激荡的硝烟岁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革命和胜利,同时也用一种特殊的视角见证历史、述说变迁、诠释奋斗。河北日报全媒体系列报道“寻访西柏坡老房东”今日推出,敬请关注。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毛泽东主席住过的小院里,磨盘旁边有一个圆顶的水泥包。

很多参观者都很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

“大伙儿可能想不到,原本这水泥包底下,是个猪圈。”8月30日,毛主席老房东的第三代、已经70岁的闫会俊站在这个水泥包旁边说,“这里有个我家会永远铭记的故事。”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毛主席住进了闫会俊家的院子。当时,院子里有一个猪圈,工作人员觉得会影响工作,也不太雅观,想要拆掉。

毛主席得知后制止了:“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我们在这里住得不会太久,走后老乡还要用呢!”

于是,猪圈不仅没拆,还被安上了水泥“保护罩”。

“共产党把老百姓的事儿看得这么重,老百姓又怎能不信赖共产党!”这份情,跨越76载,在闫会俊一家和西柏坡的乡亲们的心里,越来越厚重。

像闫会俊家这样的故事,当年在西柏坡还有很多。

老1_副本.jpg

8月30日,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闫会俊(左)和老伴儿站在水泥包前讲起当年往事。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摄

1948年秋季的一天,毛主席在村外散步,问一位村民:“你们这里种稻子,为什么不插秧呢?”

村民回答:“俺们都是直接往地里种。”

毛主席说:“我的家乡也种稻子,先育好秧再往大田插秧,这样种出的稻子产量高,你不妨明年试一试。”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的乡亲们写信,询问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地方学习种稻方法。

如今再提起这些老事儿,闫会俊仍会感动不已。

从西柏坡村往南,沿西柏坡高速公路行驶30多公里,就到了栲栳台村。群山环抱的村庄古朴幽静,风景如画。

1958年,国家决定修建岗南水库。此后,闫会俊的爷爷闫受朝带着一家老小搬到这里。“背井离乡,谁舍得走啊!”闫会俊说,扒掉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房子,边拆边掉泪。临走,家里人捧了一抔泥土,层层包好,揣进怀里。

“怕啥,你家给毛主席当过房东,跟组织反映反映。”有人出主意。

“那不行,不能因为毛主席老房东这个身份,跟党组织提条件。”闫受朝十分坚决,“再难,也不等不靠。”

闫会俊说:“爷爷定的这条家训,一家人记得牢牢的。”

土坯一块一块垒,闫会俊一家用自己的双手,建起新家。

经历五代人,当年九口人的小家庭,如今已成为六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条家训。

70后闫明刚是闫会俊的侄子,毛主席老房东的第四代。2014年,他以最高票当选为村干部。这位在石家庄市做土方买卖的“生意人”,毫不犹豫放弃买卖回到村里。

当时,800多人的栲栳台村,村集体一年收入不到两千块钱。

“再难,也不等不靠。”这条家训,闫明刚牢牢记在心里。

为寻一条新路,他和村干部天天四处跑,去邻村看养殖,到外地看项目,常常是顶着星星出门,顶着星星回家。

咋发展?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反复商量后决定,这里离平山县白鹿温泉景区只有5公里,发展旅游大有干头。

朋友、朋友的朋友,只要有投资需求的,就挨个打电话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个老板慕名而来,看到村里上下心这么齐,很快就拍了板。

归园田居山庄——这个名字富有诗意的项目投资达到2000万元,合同一签就是10年。

这个大项目还给村民带来不少意料之外的新活计:有人去养鱼,有人去除草,人均每月都能挣到两三千元钱。

新项目和租赁合同接踵而来,2023年,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

如今,闫明刚已是村党支部副书记。

“看着乡亲们的笑脸,我对‘再难,也不等不靠’这条家训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老百姓信谁,就跟着谁。咱们党员干部就要成为老百姓信服的人!”(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